濱城往事|開埠前的營口

2020-05-29     營口新聞

原標題:濱城往事|開埠前的營口

1

1861年營口開埠以前,營口是由多個清朝行政管理機構管轄下的商貿口岸。

明代的遼河口---梁房口在今天營口境內,為海防要地。設有梁房口關、梁 房口墩、梁房口堡,與遼東半島西岸的觀家山墩、白狼山墩、半仙山墩、深井子墩、兔兒島墩(均在今營口市行政區域內構成渤海遼東灣東岸的海防線。

清初營口稱沒溝營,雍正年間以後,逐漸發展成水陸貿易口岸。牛莊位於營口東北90里,曾一度是東北重要的貿易中心。道光年間,牛莊的貿易口岸地位已被營口所取代。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可以大致勾勒出1861年以前營口的概貌。

這一時期的營口,出口的是東北地區的土特產品,進口的是中國南方的茶葉、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間或有美國商人走私進口的鴉片。市街分布的均為商鋪,大遼河岸邊有眾多碼頭和倉庫。營口瀕臨渤海遼東灣,盛產魚、鹽,故其城鎮性質應該是以水陸運輸口岸、商品貿易為主的消費城鎮。

根據英國首任駐營口領事密迪樂的描述,營口市街西起外皮溝(西潮溝),沿大遼河南岸向東擴展,到三義廟(今遼河廣場西側)。東西長約 4200米,南北寬約2000米,街區面積約8.4平方公里。

營口的中心是老爺閣。老爺閣建於清咸豐十年(I860),即營口開埠前一年。最晚應該從這一年開始,營口被劃分為西營子、東營子。外皮溝至老爺閣稱西營子,東西長1575米,有商鋪和碼頭,人口稠密,是營口的貿易集中地。貨物裝卸依靠當地的小船進行。西營子西部是天后宮,天后宮與外皮洶之間是磚窯。老爺閣以東至三義廟稱東營子,東西長2690米,這裡有寬敞的木材、大豆等貨物倉庫,有客棧、大車店,建築物不如西營子密集。三義廟與大遼河之間(今國際酒店一帶)是一片平地。三義廟南(今市公安局至市委加油站)是 一片耕地。三義廟東(今遼河廣場)有一個孤立的聚落。這裡的房子除三義廟以外,都是泥土結構築成。營口市街的南部大多是葦塘和沼澤地,偶有露出水面的陸地,散落著聚落。其中較大的聚落位於西南部的五台子。東南(今郵電大廈一帶)有幾處磚窯。

隔大遼河北望,河北是大片蘆葦地,僅有零星聚落。

市街所有的道路均是土路,雨天道路泥濘,晴天塵土飛揚。客店一般為南北土坑,中間有很窄的過道,院內備有馬廄。大一點的客店可容納七八十人和三四十匹馬。當地唯一由人工修建的市政設施是架設在大大小小潮溝上的40餘座橋樑,均由鋪商捐資所建,結構簡單。

1861年開埠前,營口沒有駐地的行政官衙,老爺閣以西屬海城縣,以東屬蓋平縣,旗民事務由牛莊防守尉管轄。

牛莊防守尉衙署駐牛莊,清初設立,防守尉正四品。牛莊防守尉管轄的範圍極大,東至遼陽,西、北至廣寧(今北鎮),東南至岫岩,西南至海,掌管全境八旗軍政及旗人戶口,徵收旗地糧豆,無受理訴訟權。海城、蓋平縣按照分管的地域,負責營口的民籍事務。包括民刑案件、徵稅、田畝、戶口等。 奉天府規定,在本縣界範圍內發生的案件由本縣審理,如涉案人員分屬兩縣, 則由兩縣共同審理。平時,兩縣派員輪流在營口值班。

海城縣下設牛莊巡檢司,清初設立,後移駐牛莊城內。掌管渡口之政令,是海城縣衙的派駐機構,俗稱左堂(典史俗稱右堂)。巡檢為從九品,是明清時期官階九品十八級最末一級。營口老爺閣以西的人民事務由牛莊巡檢司管轄。

以上的描述分析基本可以大致勾勒出150多年前營口的概貌。

來源:營口文旅集團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0rkX3IBiuFnsJQVhF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