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不太行

2020-10-01     壹條電影

原標題:《我和我的家鄉》,不太行

作者 | 壹哥

引子

去年底就聽說,《我和我的家鄉》這個項目在籌備了。《我和我的祖國》名利雙收之後,繼續開發姊妹篇,順理成章。

不過,雖然從名字到結構到陣容,都是一條流水線上的產品,但這兩部電影,其實沒多少可比性——當然,除了寧浩那支。

應該這麼說,「祖國」有兩個「家鄉」沒有的天然優勢:

一是有人人熟知的歷史大事件負責托底。

當一個故事自帶一個非常具體的事件核心,所有敘事都圍繞它來,你可以說這束縛了創作者的手腳,但換個角度,作為加急趕工的命題作文,也的確是極大的創作把手。

二是拍正劇比拍喜劇難度小,拍歷史也比拍當下難度小。

於是,現在「家鄉」這個成片效果,也就基本在我的預期之內了:

《我和我的家鄉》,不太行。

不過,既然是短片集,咱們就還是得五支分開來,一支一支的說—— 不比不知道,這能力上的差距,還真是挺大的。

先說下結構邏輯:

短片集按照「東西南北中」的地域分布,五組導演各選一個方向進行命題創作。

最後徐崢選了東,鄧超、俞白眉選了西,陳思誠選了南,閆非、彭大魔選了北,寧浩選了中。

再說下我的打分原則:

首先是好不好笑,其次是高不高級,最後是有沒有當下性,以及人物能不能立住。

我會按照評分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來聊,最後取一個平均分。

從陳思誠開始。(以下涉及劇透)

《天上掉下個UFO》:3分

先得說,唐探系列的陳思誠,很是讓我刮目相看。

他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那個創作方向,填補了市場的某個空白,繼而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這是多數商業片導演一輩子也無法做到的。

但,當拍電影成為命題作文,他依然試圖把自己那套成功經驗搬過來時,就會發現,哪哪兒的都彆扭。

什麼經驗?

類型混搭,數量越多越好。

於是, 我們在這支短片中,看到了科幻、懸疑、喜劇、愛情、鄉村等多個類型元素,它們被強行揉在了一起,完全不顧到底合不合拍。

看著黃渤、王寶強在那賣力表演,我的觀影表情,也和下面五位差不多:

一臉木然中,帶著冷漠和疲憊。

事實上,貴州天眼和民間發明家,這兩個現實基礎,是可以拿來好好利用一番的,這也是我在觀影前對這支短片的預期。

不過成片中,這兩個元素一個只是虛打一招的幌子,另一個雖然是第一主角,但拍出來的效果卻令人不解:

黃渤這個民間發明家,你說是正面歌頌?但發明的東西都沒什麼用;你說就拿他當個笑料?最後又扯出了一段跨越十幾年的動人愛情戲碼。

而且,全片最大的那個麥格芬「外星飛船」,就不太成立——我是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黃渤能單槍匹馬造個飛船出來的。

加上外星度假村、天眼酸湯魚、王寶強唐探附體的表演這些過於誇張的元素,這支短片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完全不是喜劇,而是鬧劇

對了,成片中保留了高曉松的聲音,但刪掉了他的片段,這也是某種程度的順應民意吧。

《回鄉之路》:4分

這支的垮塌,和陳思誠那支原因還不一樣。

後者是夾在喜劇鬧劇中間、四不像式的尷尬,這支的問題則是最基礎一級的:

從故事到人物,都太乾癟太無趣了。

編劇的思路其實很清楚,先抑後揚地來寫人物——鄧超飾演的企業家,從一開始的騙子,到最後的感動中國,有這麼一個轉變的人物弧光。

可惜的是,思路夠清楚,但這個劇本的執行實在太糟糕了。從騙子到英雄的轉變過程非常生硬,且這個人物本身,也是割裂的:

他前面的落魄、無賴、打腫臉充胖子,和後面的偉大、無私、犧牲奉獻,是不存在邏輯關係的。

於是,後面形象的瞬間高大,完全是靠一個小學生之口,來做毫無根基的強行拔高。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好像說:

先告訴你這人是打老婆的家暴男,然後再告訴你,他還是捐了幾十座希望小學的慈善家。慈善家很偉大,但不影響他也是個家暴男。

最後說兩個沒法無視的細節問題。

一是為了搞笑不惜高級黑。

比如吳京那裡,景區一碗羊雜麵賣280,我以為在這是想諷刺旅遊黑幕,結果完全不是,就是單純為了糗一下鄧超這個假首富,再引出刷公交卡這樣的笑料。

為了達成人物的喜劇效果,不惜抹黑家鄉旅遊,這個高級黑的邏輯,我是想不通的。

二是鄧超糟糕的方言演出。

其實現在明星說方言說得不好,大家都能原諒,大多數明星也至少能做個樣子,但鄧超這次說一句方言,就要說五句普通話——是真的沒時間學嗎,那不如不說。

這就是態度問題,趕工不足以成為理由。

《最後一課》:5分

徐崢這次總體來說,中規中矩,不功不過。相比好的和差的,這支夾在中間,可說的的確不多。

幾個演員的效果很好,范偉、張譯、于和偉、雷佳音都是加分項。尤其范偉,如今儼然是國產電影的「保底大師」——哪個片子有了他,就已經保底拿到了一個基礎分數。

另外,這應該是五支里哭點最多的——首先鄉村教師這個職業就自帶淚點,加上阿爾茲海默症,催淚級別算是有了保障。

不過,之所以還是沒法給及格,好不好笑倒是其次,主要在於:

這個故事,還是太過工整匠氣,煽情也過於直白廉價了。

比如,范偉的角色被設定為瑞士某大學的美術教師,早年曾在這個小山村支教,目的在於強調出,老范是「鳳凰甘於留在雞窩」的無私奉獻;

比如,范偉在雨天去為學生取紅顏料,回來的路上不出意料地就要摔一跤,以表現老師對學生的愛,以及慧眼識人才;

再比如,在電影結尾,強行安排長大後、已成為著名建築師的學生亮相,和老師完成一場命中注定的高潮重逢戲。

就像一台晚會、一篇演講稿、一份PPT,背後自有一套標準的公式——包括觀眾的眼淚。

換句話說:

感動觀眾的,並不是這個故事本身,而是國人腦中自帶的「鄉村教師很偉大」這個固有印象,以及范偉這個角色身上自帶的聖人光環

而這個聖人光環,我會在下面這支展開聊聊。

《神筆馬亮》:6分

上一支哭點最多,這一支應該就是笑點最多的那支了。

這也是我在各種不滿意的情況下,依然願意給麻花6分的主要原因,喜劇嘛,讓大家笑了就算完成大半任務。諸如「忘帶紙了」和「葫蘆娃」這些包袱,笑果還是很強的。

以及,沈騰馬麗這個組合,討喜程度也應該是五支短片里最高的。

不過,這個故事有兩個地方還是讓我不太滿意:

一是馬麗這個女性角色的刻畫。

麻花在創作價值觀上偏直男癌,這是老問題了,看看馬麗這個角色身上的標籤:

摔跤隊教練、「母老虎」、以夫為榮、且智商不高。

不是什麼女權不女權,但這滿身都是刻板印象的妻子形象,實在讓我有點心疼馬麗——都這個段位了,依然在演這樣迎合男性的乾癟角色。

第二,就是前面提到的聖人光環了。

我們細想想,從鄧超、俞白眉,到徐崢再到閆非、彭大魔,三組導演,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塑造三個「聖人男主」。

光環的層次級別有不同,但都是感動中國那個路子。

不是說不能寫聖人,但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三位聖人男主」

鄧超飾演的企業家,奉獻家鄉,改造沙漠,各種捐款,聖人一個。但同時呢, 自己欠了一屁股債,各種耍無賴去硬貼閆妮希望得到幫助;

范偉飾演的鄉村教師,十年時光奉獻給了小山村,對學生滿是無私的愛,聖人一個。但同時呢,我們算算他支教的時間,82年到92年,那十年,也應該是徐崢飾演的小范長大的十年, 合著這個做父親的,為了支教就可以十年不管幼小的兒子;

沈騰飾演的馬書記,為了參與扶貧,不惜放棄自己出國深造的好機會,聖人一個。但同時呢, 妻子懷孕全程不在身邊,完全盡不到一個做丈夫的義務,以及,欺騙難道不是婚姻的第一忌諱嗎?

是聖人嗎?的確是。

但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聖人,新聞或紀錄片宣傳一下挺合適,放在喜劇創作中,就顯得彆扭、老套、過時。

而這也是為什麼,這樣歌頌聖人的喜劇,大多只能是看個熱鬧。

出了影院,閱後即忘。

《北京好人》:7分

說真的,如果是放在寧浩自己作品的維度,這支短片最多也就是個6分的水準。

但和其他四組放一起一對比,我立刻毫不猶豫給個7分。

寧浩這次,延續了去年「祖國」的那個故事,葛優飾演的張北京再次回歸,只不過是全新的設定。

很多人覺得這支短片低於預期,一來大家對寧浩的期待最高,二來和結尾的草草結束不無關係,這多少讓前面積累的巨大期待,有些一腳踩空。

但依然,我得說一句:

從創作意識和眼界格局上,寧浩比其他四組導演,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可以這麼說:

五支短片里,只有寧浩這支,是真正落地的。

其他導演接到這個命題作文,一窩蜂扎進了形而上的新農村建設和為家鄉無私奉獻,而寧浩講的是什麼?是農村醫保這樣一個非常具體的主題。

而整個笑點、感動和人物塑造,也都緊緊圍繞醫保這個麥格芬展開。

更重要的是:

寧浩拍的,不是什麼聖人男主,而是真真正正我們身邊就有的那種小人物。

他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會想鑽空子占便宜,但他對親人又是發自內心的愛,做錯事會心虛,事情敗露後也會悔改。同時,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小夢想。

沒有那麼多集體主義式的口號,更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傳奇曲折,他關心的,就是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的小日子。

這麼拍喜劇,多好啊。

這麼拍喜劇,很難嗎?

結語

最後,五支短片取個平均分:

5分。

我想,這大概代表了當前國產喜劇的水準和現狀。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篇文章, 《國產喜劇,還有救嗎?》 ,有救沒救不知道,但原因其實大家都清楚:

我們的創作者,離真正的生活,實在是太遠了太遠了。

正是因為不知道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們才會一提到「家鄉」,就只想到「農村」;一想到「農村」,就只想到「新農村建設」、「農村旅遊開發」這些最最表面的東西。

「我和我的家鄉」這個命題,難道就只有這一種講法?

而退一萬步,即便這就是命題作文的一部分,白紙黑字寫好了必須拍新農村,那也不能做為拍得不好的藉口。

畢竟,也不是五支全拉胯了,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xvb43QBeElxlkka-L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