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刷微博,發現有種肉隔三岔五上熱搜,它就是——人造肉。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發文要求搞好人造肉……結合最近的豬瘟、肉價的各種消息,不禁讓人悲從中來:人造肉的出現和推廣,難道是因為我們就快吃不起真肉了嗎?
不!答案是否定的。
再說,即使吃得起真肉,我們也要吃假肉!
一千年來造假肉
其實,就像我們今天發文蹭熱度一樣,《人民日報》也是趁著最近「人造肉」熱來發表下觀點,賺賺眼球。
真正掀起「人造肉」熱論的,是美國漢堡王「人造肉漢堡上市」的新聞,相信大家都看到了。
漢堡王和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合作的人造肉漢堡
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石尚如此,何況肉乎?
全世界的社交媒體都一下子熱起來了,針對人造肉,人們提出了關於它的10086個問題,其中引發熱議的,主要有以下幾個:
人造肉真是全素的嗎?人造肉健康衛生嗎?
這種不自然的食品是否違背倫理?人造肉會解放動物還是害動物?
當然了,99%的人問的還是——人造肉好吃嗎?
從美國傳來的消息稱,人造牛肉真假難辨,可稱「好吃」二字。這一點我並不意外。
漢堡中的肉餅本來就是肉餡製成的,肉的口感並不明顯。再加上油很大,口味重,應該說不難模仿——化妝成鹿晗不容易,化妝成奧尼爾就容易多了。
要說假充肉類,全世界都得服我們東方吃貨大國。
我國自古就有食素的文化,在《禮記》中就有多處記載,在祭祀等活動時都要吃素(其實平時也吃不上多少肉)。尤其是五代之後,佛教影響變大,不僅是出家人,很多在家的修行人也茹素禁酒,這其中不乏大量的有錢人。
這些人想吃肉,又怕吃肉影響了修行。沒關係,巧手的廚師都能滿足你!
到明清之際,以素充葷的「仿真齋菜」氣候已成,土豆做的魚、冬瓜做的肉、豆腐做的肉餡、山藥做的海鮮,很多菜肴從外形到味道都能亂真。
素水煮魚
紅燒素排骨
建國之初,我們國家已經在著手研製「人造肉」了,50年代就有用食用酵母製作人造肉的研究和論文。
可惜,限於物力財力,早期「人造肉」並沒有成功登上舞台。
假肉未必不是肉
大概十年前,北京的各大旅遊景點和廟會開始出現一種「羊肉串」。說實話挺逼真的,我是吃了半串才覺得有些不對。口感有點糟,纖維有點粗,肥肉口感比較可疑。
但是,真正讓我發現玄機的不是味道,而是外形。這種肉串每塊肉長的都一模一樣,三角形,三肥七瘦,連每塊肉的色號都不帶差的。我不知道這種肉串是不是純素的,就算裡邊有肉類,也肯定是打碎壓制的。
可惜找不到那種串的圖了,視覺上和這串比較像
後來超市裡又出現了各種袋裝的辣條、素串,有些真是非常接近肉——尤其是在高度的麻辣掩護下。
素食羊肉串
這些「現代人造肉」的主要成分都是大豆蛋白。所謂大豆蛋白,原來根本就是豆油生產中的廢料——大豆榨過油,剩下的豆渣餅有很多蛋白質,通常是當作飼料,給牲畜吃。
後來有了食品膨化技術,把這些豆粕烘乾碾碎,再加水和成團,放入「植物蛋白膨爆機」,出來的就是最原始的「植物人造肉」。
豆餅
經過工藝的逐步發展,對肉類口味、質感的不斷模擬,植物肉越來越像真肉了。
今年漢堡王推出的漢堡也是由植物蛋白做的肉,只不過蛋白主要來自豌豆和馬鈴薯,還加入了用椰子油仿製的脂肪粒,已經很能糊弄人了。
如果僅僅是用豆子模仿肉,根本不會成為熱搜。人們之所以擔心,是因為「用肉種肉」的技術已經日趨成熟,人類正在向著「人造真肉」大步邁進。
其實早在二十幾年前,組織培養就是很常見的技術了。就算大學實驗室里,用細胞培養一坨組織或者一個迷你的、不能用的「器官」都是可以實現的。只不過這些組織離吃差得太遠。簡單組培出來的肉就像是一百歲老大爺身上的肉,沒有彈性,細胞縮成一團。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波斯特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他用幹細胞來培養純肌肉組織,通過電刺激等方法促使細胞不斷的自我複製擴張,同時讓這些肌肉充分的「鍛鍊」,拉伸、揉搓它們。這批組培人造肉在2012年問世,肌肉長度到達了幾厘米。
馬克教授人造的肉,其實並不是一整塊
前進的路擋不住
當然,這種人造肉技術目前還很不成熟,離商用路還很遠。就算你現在想吃這種人造肉你也吃不起,一公斤就得上百萬美元甚至更貴。
一位博主給貓試吃人造肉餅,結果貓把真肉吃光了,人造肉一碰不碰
好在,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很多有錢人都開始投資人造肉的研發了。
他們很多都是動物福利的關注者。他們認為人造肉一旦可以取代目前的工業化飼養,那些肉用動物的屠殺會大幅減少,生活狀況也會比現在更好。而且整個生產環境的能源消耗會比飼養小得多。
當然,也有人提出,一旦人造肉真的從口感和價格上取代真肉,肉用動物將不再必須,那麼這些沒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動物可能很快滅絕。
Beyond Meat,2016年開始研發植物牛肉餅
今年的豬瘟已經讓人們意識到,我們看似穩定的食品供應其實挺脆弱。而人造肉不但能穩定產量,還可以給三高人群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解饞機會(包括我這種痛風的)。我們也不再需要擔心寄生蟲、人畜共患病的威脅。
新東西總有阻力,尤其是關乎於吃。從最早的圈養動物到目下的轉基因,每一步的前進都讓人充滿擔心。可歷史的車輪無法阻擋,科學技術也一次次的證明,這些擔心大部分都是徒勞。
還有人從人文的角度來置疑人造肉——「這些原來牛羊的飼料(指豆餅等)沒有經過自然的轉化就讓我們吃了,我們豈不成了牛羊?」「這種工業製成品就像貓糧狗糧一樣,每天填飽我們的肚子,我們就像生產線上的元件一樣,給電就轉,脫離了自然賦予我們的意義。」
這一類意見呢,實在是吃得太飽了。
雖然我能夠理解這種擔心,但是要知道,三十年前,我們要想每頓吃上所謂的「貓糧狗糧」,簡直是天大的奢望。人類至今還沒有完全脫離「餓死」這個詞。
所以,像人造肉這種科技,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當然,前提是真的好吃。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編輯 |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