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運去晦、養正去邪、養靜去躁、養雅去俗、養才去迂

2019-07-21     紫薇居士Crapemertle

養運去晦、養正去邪、養靜去躁、養雅去俗、養才去迂

01

養運氣,去晦氣

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吉人自有天相,惡人會遭天譴。「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唯物主義者雖然不相信因果承負之類的說教,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僅是人們的一種心理願望和社會需求,更是社會的一種客觀存在和秩序約束。運氣好與壞,不在天與地,全在人自己。一個人好事做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間,危難時刻必有好人相助,好運相伴;而壞事做多了,其結果必然是臭名遠揚,過街老鼠人人打。

02

養正氣,去邪氣

正氣不揚,邪氣必漲;邪氣囂張,百姓遭殃。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禮義廉恥,要求讀書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治國平天下」,匡扶正義,弘揚正氣,首先自己必須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晚清中興重臣曾國藩每日「三省吾身」,甚至連偶爾在夢中與小妾私密也記錄下來,作為內心尚存邪念的驗證。顧炎武撰寫《日知錄》,「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因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人的缺點和過失就是一點一滴改正並變得完美的,社會的正氣就是在這日復一日中逐漸樹立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03

養靜氣,去躁氣

靜可觀變,靜能制動。而煩躁則失態,躁動則生亂。靜是一門真功夫。對讀書學習來講,「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別要注意靜心研讀,不怕坐冷板凳。讀書要求環境安靜、心理平靜、內心清靜,心不在焉、心煩意亂、心浮氣躁是讀不進書的。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的狀態,實際上也是一種修煉自我的氣功狀態,是個人品性修養、意志磨礪與心理能量積累的過程。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讀書,寧神定氣幾十年,座位下的地面硬是被鋥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跡,馬克思也成就了人類千年的思想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積累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堅持做到讀書學習,天長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寧靜之氣就會越來越多,浮躁之氣就會越來越少,就能練成排除干擾、鬧中取靜的功夫,增強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定力,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這樣在大事、急事、難事及各種突發事件來臨之時,才能夠做到氣定神閒,沉著冷靜,從容不迫,有效應對。

04

養雅氣,去俗氣

讀書能夠長知識,明事理,修品性,脫俗氣。古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個不愛讀書的家庭是沒有出息的家庭,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社會是沒有發展的社會。難怪古今中外有見地的人常以書香門第為榮,飽學之士常說人世間第一美事還是讀書。愛讀書,眼界就會變得開闊,思想就會變得深刻,精神就會變得崇高,品德就會變得高尚,舉止就會變得高雅,就會提升整個做人與處事的層次和魅力,使知識產生出無窮的力量。而不愛讀書,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就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05

養才氣,去迂氣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勤奮讀書,廣泛涉獵各科知識,能夠使人視通今古,學養深厚,才高八斗。然則讀書有善讀與不善讀之別。善讀書者,能夠把書讀活,把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融會貫通,真正轉化為幹事創業的本領,使人才華橫溢,才氣大增;不善讀書者,只會機械地閱讀,被動地接受,死記硬背書本上的隻言片語,食而不化,人云亦云,迂氣十足,書生氣濃,不善於解決實際問題。

06

養朝氣,去暮氣

當清朝的鴻儒顯貴閉目塞聽,視西方的天文物理地理算術為「奇淫巧技」,並無情地封殺本朝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之時,曾經顯赫世界的大清帝國早已老態龍鍾,無可奈何地淪落到被新興的西方列強蹂躪欺凌的地步。而《海國圖志》則東渡日本,對明治維新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是一個國家國策的悲哀,更是讀書人的悲哀。不善讀書者,「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滿足於「子曰詩云」,看不到當今世界的飛速發展與變化,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暮氣沉沉。而善讀書者,「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寫宇宙文章」,會用開放的視野、寬闊的胸襟、敏銳的眼光,自覺地跟蹤當今世界的最新發展與變化,頭腦清醒,意氣風發,朝氣蓬勃。這樣的人經邦濟世,必定「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開拓,敢於創新,使整個社會充滿創新活力。為此,我們迫切需要善於讀書,具備世界眼光,擅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和創新思維,讓一切創新的活力競相迸發,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整個社會蒸蒸日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07

養銳氣,去惰氣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訓》,有一句話讀來讓人難以釋懷:「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懶懶散散、得過且過,就是常說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惡勞、貪圖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業、造就人才?越是志存高遠,勤於讀書,越會發現自己知之甚少,就會越發努力學習,那種求知進取的力量真可謂銳氣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難也銳不可當。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西伯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處困境而寫成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後完成了《國語》,孫臏膝蓋骨被剜去後撰修了《孫臏兵法》,呂不韋謫遷蜀地,《呂覽》卻流傳於世,韓非在秦國被捕,這才有了《說難》、《孤憤》,《詩經》共三百篇,大都是聖人賢士抒發內心憤懣而寫作的。

08

養大氣,去小氣

宋真宗趙恆為提倡讀書的風氣,廣開讀書人登仕之途,御筆親作了一首《勸學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這首短短的篇章,倡導男兒要為自己的榮華富貴而發憤讀書,迷醉天下士子幾近千年。可讓宋真宗無法預料的是,毛澤東卻說,「讀書是決定中國命運的要緊一著,要為改變中國之命運勤奮讀書」,周恩來卻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兩相比較,不難辨別何為大氣,何為小氣。

09

養膽氣,去怯氣

所謂「無知無畏」,那是一種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負。有識才有膽。藝高才膽大。建立在掌握科學知識、把握客觀規律、擁有豐富經驗、集中群眾智慧基礎上的膽識,才是科學的可敬的。毛澤東善讀書,讀出了一條「以農村包括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締造了一個新中國,並以「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英雄氣概,使中國人民挺起了腰杆。

10

養和氣,去霸氣

人們讀書學習,說到底,就是為了擺脫愚昧、野蠻與落後,追求文明、進步與自由,更好地與人類和平共處,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事業旺,家和萬事興,國和享太平。和是中國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標。中國古代的一部《孫子兵法》,說的是「戰」事,求的卻是「和」事。難怪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許多有見識的軍事戰略家和政治家扼腕嘆息說:要是早一點通曉中國《孫子兵法》「和」的精髓,歐洲各國也不至於為些蠅頭小利而付出那麼慘重的代價。康德曾說,書讀得越多,我越崇敬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越覺得必須與人和睦相處。著名學者季羨林始終和顏悅色,從不以大學者自居,對任何人都非常客氣,也從不與人動氣,與人爭個高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vE_GmwBmyVoG_1Z_3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