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1-10月份房地產數據。最大的變化就是,今年前10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年內首次實現了正增長(0.1%),單月銷售同比已連續4個月正增長。這個數據顯然有悖於業內對今年房地產銷售將下滑的普遍預判。另外,10月份的數據顯示,房地產全鏈條表現出了改善跡象。除了中游的銷售外,上游的拿地和開工、下游的竣工,也都趨於向好走勢。
在開發商普遍奉行「快周轉」的策略下,土地購置改善後,新開工增速重回上升通道。1-10月份,全國房屋新開工同比增速結束了今年4月以來連續5個月下降的態勢,前10個月達到10%,比1-9月份回升了1.4個百分點,單月新開工增幅(23.3%)創今年新高。
下半年以來,下游竣工一直呈現改善態勢。1-10月份,竣工面積降速已從1-7月份的-12.7%收窄至-5.5%,有望在今年末或明年初結束2017年以來負增長的態勢。10月份單月竣工增速達19.2%,創年內新高。這意味著,近幾年開發和銷售高峰,即將轉化為竣工和交付高峰。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前10個月國家及各地共發布482次調控相關政策,平均每個工作日有2次以上調控,刷新歷史紀錄。而且,今年樓市調控開始向長效機制轉變。一是融資端控制資金流向房地產。另外,LPR新貸款定價機制推出,彰顯了監管層要建立資金「去地產、回實體」這一長效機制的決心。
二是國家提出「不以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後,各地直接或間接鬆綁調控政策、托底樓市的「小動作」被叫停。今年以來,市場預期較悲觀,開發商普遍降價促銷,而調控加碼「融資端」以後,開發商資金來源增速呈下降態勢,從上半年的7.5%左右降至7%,其中國內貸款和自籌資金下降明顯。那麼,市場預期、政策環境、資金環境不友好的情況下,緣何房地產還能明顯改善呢?
首先,去年低基數是今年10月份全鏈條改善的重要原因。比如,去年10月份新開工面積只有1.6億平方米,較去年下半年其餘月份(都在2億平米以上)的差距較大。再比如,今年8月份開始,開發商大規模促銷,銷售均價(銷售金額/銷售面積)連續4個月下降。這對於促進銷售,有很大的改善。另外,基於行業內外大環境的判斷,當下開發商普遍預期,全國新房銷售空間趨於見頂(大概就在17億平方米左右)。特別是,外源融資渠道緊縮後,內源融資(開發貸+銷售回款)備受重視。於是,在需求端尚穩定的情況下,各大開發商將「快周轉」發揮到極致,「搶跑」銷售節點,提高存貨周轉率,工程節點考核趨嚴,新開工鋪排向「飽和備貨」靠攏,以搶奪寶貴的增量空間。所以,新開工就表現出了良好的走勢。
其次,從融資成本、政策傾向看,行業發展越來越有利於大房企,大房企拿地相對穩定。比如,一般來說,TOP100序列的房企,才能進入銀行信貸白名單。TOP30房企的融資成本普遍要比TOP50-TOP100的房企要低2-3個百分點。因此,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都力爭往TOP100序列里靠,房企銷售、拿地等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再次,今年各地(包括三線城市、四線城市)在售庫存普遍不高。特別是,近期地方政府普遍面臨財政收支壓力,土地市場上很多優質、低底價地塊放出來,四季度拿地窗口開始出現。基於「補庫存」、提高銷售排名的需要,近期大中型開發商開始增加拿地,從而助推土地市場趨於好轉,這就為行業全鏈條快速循環創造了條件。
展望2020年,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基調下,房地產調控會更加強調「一城一策」,融資環境也將張弛有度,房地產市場會更加分化,但總體表現為上中下游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