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5日,貴州省會貴陽解放,同年底貴州省人民政府成立。建國初,貴州匪患嚴重,自貴陽解放到1951年7月長達一年半多時間內,經過數十次大的軍事行動基本解決匪患及國民黨餘部問題,在此期間貴州省共轄一個省轄市及八個專區,分別為省會貴陽市及貴陽、安順、遵義、興仁、畢節、獨山及鎮遠等專區。
貴州多山,古為「荊楚」「南蠻」,自秦漢開始納入華夏版圖但由於地理、歷史等因素開發較為緩慢,唐宋時期多為羈縻之地,明朝永樂年間為加強統治才析四川、湖廣、雲南三省之地正式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貴州正式建省,省會為貴陽,貴陽自此為貴州的政治中心。清朝、民國時期,貴陽均為貴州省會,建國後貴州省人民政府也於此成立,貴陽市也是貴州省當時唯一的省轄市。
貴陽市,位於貴州省中部,唐朝時為羈縻州矩州,北宋時改矩州為貴州,元朝時成為湖廣進入雲南的重要節點,軍事、經濟地位十分重要,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明朝建立後為加強對西南的統治設立了眾多的衛所,先後於貴陽設貴州宣慰使司、貴州衛指揮使司、貴州都指揮使司等,貴州正式建省後,貴陽(貴州宣慰司城)成為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駐地,後徙程番府於貴州宣慰司城並改稱貴陽府,貴陽自此而始。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後,同月底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同年底貴州省人民政府於貴陽成立,貴陽市為省會、省轄市。此時,貴州省還有貴陽同名專區貴陽專區,貴陽專區後改稱貴定專區並於1956年撤銷。1996年,原安順專區所轄清鎮、開陽、修文、息烽等四縣市劃歸貴陽市,形成今貴陽市境。
遵義,古稱播州,歷史上曾為貴州地區重要的中心,西漢時就曾為郡治所在,更因土地革命時期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而具有重要地位,現在為貴州省省轄市,也是建國初貴州唯一的專區轄市(縣級市)。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於西南置犍為郡,郡治為鄨縣,鄨縣就位於今遵義市,唐朝時於此設播州、遵義縣,兩宋時播州屬「川峽四路」之夔州路,明朝時著名的「播州之亂」就發生於此,此亂後播州改為遵義軍民府,隸屬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初期改屬貴州省。
1949年11月21日遵義解放後設立了遵義專區,轄有遵義、綏陽、正安、道真(駐土溪場)、婺川、鳳岡、湄潭、仁懷、赤水、鰼水、桐梓等十一縣,同時以遵義縣縣城設遵義市,由遵義專區所轄並為其駐地,此外遵義縣也同駐遵義市。遵義設市後建制變化頻繁,其曾於1951年撤銷,1952年復設,1955年升為省轄市,1958年遵義縣併入遵義市又降為遵義專區所轄,1961年遵義縣復置,此後遵義市一直為縣級市,直至1997年遵義地區、縣級遵義市撤銷設地級遵義市。現在,遵義縣已經撤銷建制為遵義市播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