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蘇洵、鄭太和論治家

2020-04-07     宿遷網

為落實宿遷市文明辦「踐行人情新風宿9條、過平安綠色文明清明」主題活動要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化移風易俗,清明節到來之際,市委網信辦、市婦聯聯合開展「微傳好家訓」網絡傳播活動,運用新媒體傳播故人留下的好家風好家訓,表達對古人的感恩和敬仰。今天推出「微傳好家訓」專題第四期《李旦、蘇洵、鄭太和論治家》

李旦:誡諸王皇親敕

朕聞司牧兆人,有國彝訓;敦敘九族,前王令典。念此宗枝,久遭沈翳。近從班命,庶展才能。或授外藩,或居內職。留念訪察,屬想風謠。罕立嘉聲,或聞蠹政。當官不存於職務,處事多限於偏私。禽荒酒德者蓋多,樂善敬賢者全少。將性之昏昧,違此義方。豈朕之不明,成爾薄德。當從誡慎,勉遂悛改。如迷而不復,自速愆尤。已實為之,悔之無及。即宜遞相告示,以副朕懷。

李旦,名旦,又名旭輪,即唐睿宗。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稱太上皇,居位五年,崩,享年55歲,葬於橋陵,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李旦在第二次登上皇帝的寶座後,對政治的理解不同於以往。他認識到整個皇室成員的所作所為對國家統治的影響頗大。對當時的諸王擔任官職不恪盡職守,處理事務限於偏私,荒廢政務,恣情放縱,都大為惱火,於是寫下《誡諸王皇親敕》,告誡他們要痛改前非,勤力王政。敕書結構嚴謹,邏輯嚴密,文字洗鍊,緊緊圍繞一個「戒」字為文。它通篇幾乎是擺事實,講述諸王皇親掌政的不易以及掌政後的作為,在敘事中又表現了作者對諸王皇親的深切希望,同時點出了國戚更應遵守彝訓,執行令典,並向皇親國戚講明了發不饒人的道理。文章敘議結合,融情於理,且義正詞嚴,情理並重。告誡諸王要立即改正錯誤,勤於政績,不要執迷不悟,過度沉淪,否則唐室創建的事業是無法繼承下去的。這封敕書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為歷代帝王敕書中的名作。

蘇洵:兄弟團結共患難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這段話出自北宋初年的蘇洵所作的《名二子說》,他正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蘇之一。此文表面上的大意,乃是在於說明他給兩個兒子,也就是蘇軾和蘇轍取名的深意,同時也是在告誡性情不同的兩個兒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要如何注意自己的做人取捨。

蘇洵以馬車為喻,將蘇軾比作馬車上的扶手,認為此子雖然才智過人,但性情過於張揚,很容易自視甚高,亂了做人的分寸,招致禍患,故而要學會低調謙恭。至於蘇轍,性情恰好與蘇軾相反,好似車輪碾壓形成的路徑,默默無聞,又在默默注視著一切,雖然不為人知,難以顯耀於世,卻也難以招來橫禍。

蘇軾與蘇轍也外列「三蘇」,以才學名氣論,蘇軾尤其出色,但就蘇洵這篇家訓來看,似乎他比較推崇蘇轍,而對蘇軾頗有些告誡味道。不過聯繫到這兄弟二人以後的人生歷程、仕途起伏,便會發現,蘇洵之所以要將兄弟二人與一輛馬車聯繫起來,原來是另有深意。

鄭太和:鄭氏規範

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臨事之際,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須以量容人,常視一家如一人可也。

鄭太和,元浦人。浦江孝義門鄭氏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達350年,最多的時候,有3000人。被朱元璋賜以「江南第一家」美稱並在此後屢受旌表的鄭氏家族,因其孝義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傳世家訓《鄭氏規範》,奠定了它在中國傳統家訓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鄭氏規範》中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家規族訓,以及極具特色的教化實踐,對中國古代家族制度的鞏固發展,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穩定和儒家倫理、文化的世俗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總共有168則。自冠婚喪祭至衣服飲食,治家內容無所不包。這裡只選其一,談家長應注重身教,公允無私,還要把握好「明」與「不明」的尺度。雖是節選,但卻完整的評述了身為一家之長的「應為」和「應不為」之事。既不可對家事了解得很清楚,又不可不對家事有了解。有時須裝糊塗,寬容為懷;有時又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漸。其中的剖析蘊含著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理,是當時思想的極大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sjYUnEBiuFnsJQVtL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