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日報/濱州網訊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3月30日,市委召開全市「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深入貫徹落實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會議精神,安排部署了「7+3」改革攻堅任務。4月24日,濱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四場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對這一重大工作部署進行闡釋解讀,進一步統一認識,凝聚力量,攻堅克難,落實落地。
新聞發布會上,濱州市委副秘書長、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改革辦副主任李殿祥向媒體介紹了我市「7+3」改革攻堅任務出台的背景、主要內容及推進措施。
「7+3」改革攻堅任務出台背景
濱州要走在前列,改革開放必須走在前列。2019年以來,我市按照「以體制機制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思路,開啟「富強濱州」建設逐夢航程,相繼實施了「打造世界高端鋁業基地」、「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建設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等一系列事關濱州長遠發展的改革舉措,用一系列根本性、顛覆式的自我革命及時回應群眾所盼、企業所需、幹部所慮,為高質量發展尋找到根本出路,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勢」中起到了引領、激發、推動作用。2019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濱州從上年的不定等次上升為三等,前進4個位次,改革工作躍升5個位次。
2020年,開局就是一場大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如何儘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如何把握疫情催生的新理念、新產業、新機遇?唯有改革,才是出路。3月17日,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召開,我市立即召開多次會議,貫徹省委提出的「九大改革攻堅行動」,按照「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定位,聚焦「山東走在前列、濱州擔當什麼,富強濱州建設、百姓得到什麼」主題,部署實施「7+3」重點改革攻堅任務。
「7+3」重點改革攻堅任務具體內容
「7+3」改革攻堅任務即七大攻堅和「三重」工作。
「7」是實施重大專項規劃、重大戰略對接、重大設施建設、重大發展項目、重大創新工程、重大事項改革、重大民生實事「七大攻堅」,
「3」是推進10項重要事項、31個重點項目、10個重大工程「三重」工作。
改革不是「為改而改」,也不是「改一步說一步」,關鍵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可以說,「7+3」重點改革攻堅任務中,每一項任務都是貫徹「九大改革攻堅行動」的具體舉措,每一項任務都直觸問題深處。
實施重大專項規劃攻堅。聚焦城市規劃、鄉村振興規劃、園區產業規劃發力,以高標準規劃引領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一是完善城市發展規劃。啟動《濱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編制道路、橋樑、輕軌、綜合管廊等立體規劃,全力打造中心城區150萬人口規模的「品質濱州」。優化城市功能,高起點規劃實施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功能性設施等,實施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讓城市抬頭見綠、處處見園。二是完善鄉村振興規劃。堅持糧食產業調優、棉花產業調良、蔬菜產業調特、水果產業調精,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內糧食總產達到380萬噸以上、「三品一標」達到500個。高標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通戶道路硬化、自來水戶戶通、村莊清潔行動全覆蓋,年內實施清潔取暖改造7.4萬戶。三是完善園區產業規劃。編制實施《濱州市園區產業發展規劃》,以城市產業發展為核心,打造北部臨港產業拓展區、中部傳統產業升級區、南部優勢產業引領區,形成「一核三區」空間布局。
實施重大戰略對接攻堅。積極融入全國、全省重大發展發展戰略,構建更高層次的發展格局。一是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制定《濱州市黃河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實施「幸福黃河工程」,建設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積極推動文旅融合,大力發展文化博覽、國際賽事、鄉村旅遊、群眾文體活動等產業,展現「城市走進黃河、黃河融入城市」特色魅力。二是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挖掘「5+5」十強產業比較優勢,找准產業對接點,積極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加強與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平台等優勢資源對接,大力招引高端項目、科創資源和高端人才,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三是積極對接自貿區建設戰略。加快濱州山東自貿區「協同區」建設,積極與省內外先進開發區、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穩定重點進出口貨物,開拓新產品、新市場出口,不斷加大海外展會、國際品牌申報、海外倉建設等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資服務體系,打造外商投資和項目服務的濱州品牌。
實施重大設施建設攻堅。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夯實高質量發展的長遠支撐。一是加快鐵路建設。積極做好濱淄高鐵前期工作,推動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環渤海高鐵開工建設,發揮德大鐵路、黃大鐵路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三高兩鐵」匯聚、8台20線出行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建設黃大鐵路濱州段、濱港鐵路二期、鄒平貨運專用線,開工胡集裡則專用線,進一步優化鐵路運輸結構。二是織密公路網絡。加快秦濱、沾臨、濟高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主城區「環城高速」路網。推進G228濱州段、G233惠民段等工程建設,加快濱州黃河大橋建設,開工建設樂安黃河公路大橋,不斷拓展城市框架。三是提升港航能力。搶抓渤海灣凝析氣田油氣在濱州港上岸機遇,向北海經濟開發區布局油氣深加工項目。加快推進濱州港2個5萬噸級油品泊位配套和5萬噸級航道工程建設,完善濱港鐵路、輸油管道等集疏運體系,提高港口通航等級和吞吐能力。加快推進小清河復航工程,貫通海河聯運通道。
實施重大發展項目攻堅。面對疫情衝擊,按照「幫扶就是最大的監管」工作理念,全力推動企業復工達產、項目加快建設。一是全力提速。在全省率先出台工業企業復工復產10條意見,制定工業企業復工復產30條工作指南,全力推動各類企業應復盡復、正常生產。搶抓施工的黃金季節,對94個省重點項目、140個市重點項目、169個縣級重點項目,分別建立項目清單、問題清單、進度清單,挂圖作戰、加快推進。二是全力保障。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加大土地、能耗、資金等要素保障,全市累計建設標準廠房160萬平方米,目前已經入駐65萬平方米。出台應對疫情支持中小企業發展1-4號公告,目前已為疫情物資生產企業新增貸款19.4億元,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新增貸款86.72億元。按照「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是標準,並聯審批、幫辦代辦是底線」要求,實施幫辦代辦制,優化網上招投標、「不見面」審批、容缺辦理等流程,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三是協同推進。建立健全清單管理、分級負責、問題解決、定期通報、幫包聯動、工作例會6項工作機制,制定明確的項目配檔表和施工圖,推動各級各部門形成工作合力。設立北京、上海等重點區域招商聯絡處,依託「三庫三圖」,開展精準化、專業化招商引資。
實施重大創新工程攻堅。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人才為第一資源,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科教方面,按照「一城兩院八校」總體布局,高標準建設37平方公里的渤海科創城,加快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建設,籌建渤海科技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濱州校區、山東健康職業學院,推動濱州學院更名山東航空學院、濱州醫學院優勢學科整合、濱州職業學院升級本科院校,提升濱州技術學院、濱州技師學院的辦學水平,打造集「科技研發、創新孵化、產業育成、服務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區域科創高地。人才方面,大力實施「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工程,深化「渤海學子•青鳥計劃」,讓更多的人來濱州創新創業、紮根成長。設立「濱州人才節」,舉辦創新成果對接會、高層次人才濱州行、創新創業大賽等,提升濱州對人才的吸引力。完善人才公共服務和生活保障,高標準建設一批人才公寓,在子女教育、家屬安置、醫療保障、科研配套、創業支持等方面,形成完備的激勵機制。
實施重大事項改革攻堅。建立「1+10+N」改革事項協同推進體系,「1」是今年上半年出台《濱州改革三年行動計劃》,「10」是十大重要事項,「N」是重點改革配套事項,做到改革任務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全面發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支撐性、影響力的「濱州模式「。「十大重要事項」為深化市屬國資國企市場化資本化改革、全面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投融資模式創新計劃、實施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工程、實施基層「安心」工程、建立「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科創體系、實施項目全流程「幫辦代辦」制、建立「三重」效能評價機制、實施「全科大網格」治理效能提升工程、構建「e家大救助」體系。
實施重大民生實事攻堅。以實施「十大民生實事」為抓手,突出解決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煩心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全力保障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疫情期間,按照目標、路徑、責任「三個清晰」,抓好生產、購置、分配、儲備、使用「五個環節」,保障防控和生產生活物資供應。加強春耕備播和麥田管理,打通農資供應、農機作業等堵點,迅速恢復農業生產秩序。實施水利提升工程,年內治理骨幹河道260公里、完成病險水閘除險加固21座。二是積極完善社會公共服務。認真落實國家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等政策,出台穩就業、減負擔的政策措施。特別是針對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弱項,加快醫藥製造、醫療器械、中醫藥等醫養健康產業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主動對接幫扶,加強預警監測。三是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深入總結疫情期間經驗教訓,建立符合實際、應對各類災害的物資儲備體系,形成全類別、全方位、全時段的科學儲備機制。全面推行「全科大網格」精細管理,使網格服務管理更加精準、科學、有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構建智慧化的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體系。
再大的困難也改變不了高質量發展的征程,再大的壓力也動搖不了我們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我們將聚焦「7+3」攻堅任務,以戰的姿態、搶的意識、拼的精神抓實改革攻堅,努力推出一批在全省、全國富有實效的改革舉措、濱州實踐,奮力開闢富強濱州建設新征程。
從3個方面推進「「7+3」」改革攻堅落實落地
李殿祥介紹,改革不能朝令夕改,攻堅不能且戰且停。下步,我們主要從3個方面推進落實落地:
一是健全「指揮部+專班」指揮體系。為破除傳導的「時差」、標準的「落差」和情懷的「溫差」,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指揮部+專班」指揮體系。指揮部代表市委、市政府負責牽頭抓總工作專班由牽頭部門負主責,主推主抓、統籌協調,配合部門明確工作責任,避免出現各部門推諉扯皮現象。同時,實施基層「安心」工程,激發廣大基層幹部職工更大的幹事創業熱情。
二是打造「三專」幹部組織保障體系。在實戰實幹中提升廣大幹部專業思維、專業知識、專業能力,通過分層次分領域的精準培訓、搭建提素質強本領的實踐平台、健全精細化集約化的工作機制,營造真學真懂、真會真乾的良好氛圍,讓「高標準、快節奏、抓具體、在狀態、有韌勁」成為濱州幹部作風的鮮明標識,把「改革闖將、攻堅幹將」選出來、推上去。
三是建立「督考用」一體化考評體系。探索建立「全程跟蹤問效、精準考核評價、結果剛性運用」的督考用一體化「三重」效能考評機制,堅持主責靠數字說話,主業靠事實說話,「能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就細化,不能細化就流程化」,通過運用即時獎懲、績效獎勵、幹部即時使用等手段,引導激勵廣大幹部擔當作為、攻堅克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lQ8q3EBfwtFQPkdzB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