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通過率為何會呈現出忽高忽低的現象?

2019-08-05     曹中銘股市觀察

步入6、7月份以來,新股IPO通過率再現走低的跡象。今年3月份IPO過會率為87.5%,4月份為93.33%,5月份高達100%,而6月份過會率則下降至70.59%,7月份創出年內新低,為63.64%。

從數據上看,新股IPO過會率呈現出忽高忽低的態勢。極端情形下會達到100%,而創業板IPO過會率也出現極端情形,連續四周6家創業板擬上市企業全部被否決。雖然在此前IPO審核中,出現「零」過會的現象較為少見,但創業板新股連續四周出現零過會的現象,還是較為罕見的。

IPO過會率的高低,一直是市場較為關注的。2017年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履職以前,IPO審核普遍呈現高過會率的現象。如從2014年至2016年,在較為寬鬆的審核環境下,新股IPO過會率均高達90%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雖然過會率有所下降,但也高達80.99%。2017年10月份第十七屆發審委履職後,在「審核從嚴」的監管理念,以及「終身追責」的責任追究機制下,當年四季度IPO過會率大幅下降,導致全年過會率下滑至78%。2018年新股IPO,證監會發審委仍然堅守「審核從嚴」的原則,IPO過會率為55.78%,也創出10年來的新低。

但進入2019年以來,IPO過會率上升跡象明顯。不考慮科創板,今年以來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了71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56家企業獲得通過,過會率為79%。這也與2018年的55.78%形成了明顯的區別。

今年前幾個月過會率出現上升勢頭,個人以為多個方面的因素不可忽視。一是經歷了去年的從嚴審核,許多擬IPO企業知難而退,紛紛撤銷了IPO申請,相對而言剩下的都是些質地較好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只要沒有太大的問題,是容易闖關成功的。二是券商等中介機構經歷了與發審委的打交道之後,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在IPO文件製作、回答問題時也更加應對自如。如此,IPO項目也更容易過關。

但IPO過會率的上升,也產生了某些方面的問題。比如去年11月份排隊企業曾低於300家,已步入「2」時代,但今年隨著過會率的上升,更多企業對於闖關了燃起了希望,排隊企業數量又再次突破500家大關。反過來,又對IPO審核產生新的壓力,也不利於解決IPO堰塞湖問題。

實際上,前期IPO過會率的上升,在引發市場關注的同時,質疑的聲音也開始出現。如此高的過會率,市場懷疑對新股的審核是否依然從嚴。此外,高過會率背景下,上市公司質量能否得到保證,同樣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而從以往的經驗看,高過會率背景下,常常不乏漏網之魚或矇混過關者混跡其中,並會損害到市場與投資者的利益。

今年6、7月份過會率再次出現下滑的勢頭,是否與市場的質疑等有關,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過會率忽高忽低的現象,卻也凸顯出不正常一面。個人以為,IPO過會率的忽高忽低,與證監會發審委把關的尺度是有關聯的。如果堅守審核從嚴的理念,新股不可能出現100%過會的現象。而在過會率忽高忽低的背後,發審委審核尺度的把握,無疑更值得關注。

個人以為,證監會發審委對於新股的審核,理應從嚴,更要有一定的衡量標準。IPO過會率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其實是不正常的,是IPO審核出現「冷熱病」的表現。而這,並不利於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hLEYWwBUcHTFCnfi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