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經久不衰的話題。早在幾百年前,曹雪芹就在《紅樓夢》中用一言以蔽之世家大族的真實情況:滿紙荒唐,一把辛酸淚。現實生活遠遠要比小說更加精彩。時空變化,滄海桑田,那些往事都已經成為了過眼雲煙。即使名門望族們早年間如何勾心鬥角,爭奪不休,如今也只是歷史家們筆下的文字,老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可謂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許多真正的名門貴族也在清朝風起雲湧的官場局勢的變動下大起大落,而海寧查家,更是那風雲變幻中最為出彩的一抹亮色。隨著時代的安穩,海寧查家的一眾子弟也走近了人們的視線中,其中就包括查樞卿。
命運多舛
1914年,查樞卿出生於一個浙江海寧的封建家庭。他的原生家庭可以說是相當優渥,家中世世代代從商,經營著屬於自己的錢莊。雖然家中資產無數、奴婢成群,按理來說,查樞卿根本用不著再擔憂自己的下半輩子。但是同樣的,查家作為當地的名門望族、高門大戶,對於查樞卿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由於家境相當良好,查樞卿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自己本人對於學習詩文也有很大的興趣。非常上進,雖然家中富裕,但是他從來不拿捏自己的大少爺架子,對待所有人的恭敬謙和,平易近人,極有風範。因此當地所有人都對他讚不絕口。
22歲,查樞卿從大學畢業。按照當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習俗,查樞卿遵循家中長輩的安排完成了自己的終身大事,對方正是徐祿。
雖然徐祿的文化程度不如查樞卿高,但是她家在當地也是不輸於查家的大家,家底殷實不說,徐祿本人也是知書達理,溫柔有加。雖然這段婚姻是由雙方長輩一同敲定,但是兩人的對這段婚姻都十分滿意。婚後的生活里,兩人相敬如賓、琴瑟和鳴非常恩愛,徐祿更是先後為查樞卿生下了七個子女。
此時查樞卿也預備開始經營自家的錢莊生意。查樞卿非常有經商頭腦,也對金融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徐祿作為她的妻子,不僅給予了查樞卿娘家方面的助力,更是操持著家中瑣事,上孝敬公婆,下培育子女,為查樞卿解決了所有後患。而查樞卿也正是因此才能夠真正的投入到工作上去。很快,他的錢莊生意就越做越紅火。
只是好景不長,抗日戰爭期間,海寧遭到了炮火的轟炸,百姓紛紛流落逃亡,就是曾經作為高門望族的查家也不得不遠走避難。而他苦心經營的錢莊也被炮火毀於一旦,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流亡的途中,徐祿染上了急病,當時的條件,保命都是難事,哪裡來的醫生為徐祿診治?無奈之下,查樞卿只能眼睜睜看著愛妻離世,撒手人寰。
再度續弦
徐祿去世後,查樞卿在悼念愛妻的同時,也開始為自己的生活犯難。當時他正是需要重整旗鼓的時候,可是自己一旦外出謀生,家中七個孩子可就不能託付了。再者,從前孩子都是由亡妻徐祿照料,自己粗手粗腳的,什麼都不會,家務事更是一概不知,家中瑣事又該如何處理?
思來想去,查樞卿想到了顧秀英。顧秀英是查家從前的丫鬟,後來家道中落,顧秀英也就回到了自己家。為了解決當時的燃眉之急,查樞卿找到了顧秀英,希望她能夠來幫助自己照顧家中幼子。顧秀英也是一個好人,惦念從前的主僕情分,答應了這件事。
於是顧秀英便正式搬到了查家。她照顧查家的幾個孩子盡心盡力,宛如自己親生,幾個孩子在她的撫育下,一天天的茁壯成長起來。查樞卿見狀非常高興,也很認同顧秀英的能力。在長期的相處間,兩人朝夕相對,逐漸產生了感情。
三年後,查樞卿正式娶這個小自己17歲的丫鬟進門。婚後顧秀英對整個家庭更是盡心盡力,為了保證孩子們的教育與生活,她甚至沒有再要孩子,而是選擇了一手將丈夫前妻的孩子們拉扯大。本以為幸福的生活能夠就此開始,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不公的命運卻給查樞卿帶來了極大的災禍。
鄰村的一個土匪謊稱查樞卿私藏槍枝,查樞卿因此被捕,就地格殺,留下家中幼子與新婦悲痛不已,直到整整三十年後,這樁冤案才得以平反。
名門之後
作為海寧查家的後裔,查樞卿的親子查良鏞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或許在今天,我們提起查良鏞這個名字會感到些許陌生,可是當大家聽到他的筆名「金庸」,便一定對於他的出色程度瞭然於胸。受到家中薰陶和時代變化的影響,查良鏞在父親去世後,一手由繼母顧秀英撫養長大。
他自小熱愛文學,立志成為著名的作家,長大後,他根據自己的見解,寫下了許多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武俠小說,以細膩的筆鋒,出彩的情節聞名於世,至今仍然收穫了一大部分狂熱的粉絲,而金庸本人也成為了文學界一個不可超越的神話。
對於自己的父親,金庸非常崇敬,對於自己名門之後的身份,他也相當的自豪。在他的筆下其實不乏時代的縮影,而自己的父親查樞卿,就是時代下被迫害的那個「大俠」。
在世人看來,似乎大多數的世家大族內都是勾心鬥角的,但是對於海寧查家來說,他們一生清高,從不屑於那些下三濫之事。即使最後被小人構陷致死,也絕不對不公的命運低頭。能夠破碎的人,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活過,也正是因為家中大起大落的生涯,金庸才得以寫出膾炙人口的巨作,擁有如此不平凡的一生。
文/史海觀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gyCznAB3uTiws8KOD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