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化,養兒防老這個詞似乎成了過去式。很多老人都感嘆,現在養娃根本就別想著能養老,只要將來孩子不啃老,那就是萬幸了。最近幾年,我國也出現了賣房養老、以房養老等等,總之對於老年人來說,養老似乎成了他們放在心頭無法逃避的難題,老無所依也成了很多老人心中永遠的痛。
前不久,小編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覺得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很值得和大家探討一下。在去年的11月25日,上海一位老人留下了這樣一份遺囑:把遺產給女兒一元,其他所有財產包括存款80萬和一套房子都留給保姆陳女士。
也許大家看到這裡會認為,這位保姆陳女士和老人結了婚或者是有親密的關係,但其實並非如此。這位陳女士是老人的女兒給他請的保姆,僅僅照顧老人三個月。
也許大家會認為,老人和女兒的關係不睦,或者是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其實也不然。老人在50年前有了這個女兒吳某,為了女兒,他還戒掉了自己一直沒能戒掉的煙。並且,後來老人和老婆離婚了,在離婚的時候,他放棄了大量財產,就只為要到女兒的撫養權。
這麼多年,女兒是老人一個人含辛茹苦地養大的。但是,在女兒結婚之後,似乎婦女之間的關係開始逐漸變得疏離。女兒給老人打的電話的數量越來越少,看望的日子也越來越少,到後來,似乎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也許大家會認為女兒可能是遠嫁,其實也不然。女兒和老人的家相距一個小時的車程,但是,這一個車程,卻變得那麼遙不可及。
再往後,老人生病,孤單單地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女兒只來了兩次,簡單地問了病情之後,就很快走了。再然後,女兒給他請了保姆陳女士,等於說老人最後的歲月是陳女士一直在盡心照顧的。
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老人還是沒有看到自己的女兒,於是老人就立了這個遺囑。老人的這份遺囑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大家都覺得老人未免太絕情,對自己的親生女兒還不如一個保姆。有網友就說,難道保姆是白伺候你的嗎?不是老人女兒出錢請的保姆嗎?
我覺得網友的話也許有一點道理,但是,他們卻根本不理解老人的心。在老人臨終的歲月里,他最渴望的是什麼?他最在乎的是什麼?肯定不是金錢,人在最終的日子裡,最渴望的是來自親人的關愛,最在乎的是親情,他需要的溫暖。而老人的這份溫暖,最後是保姆給的。
也許,保姆的傾心照顧讓老人在她身上找到了一種女兒的感覺,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久久不曾露面的女兒讓老人覺得失望,這才是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
也許這份遺囑的出現會有別的其他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都很值得我們深思。在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開始變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似乎也有些淡漠。但是,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漠視自己的親人,不應該淡化這世間最珍貴的親情。
親愛的寶媽,對於這位老人的遺囑,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