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道德經幢,,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舊城內東北部,為唐開元二十七年(793年)時任邢州刺史李質造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較大的石刻道德經幢。1982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德經》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世傳其為道教始祖,唐玄宗甚尊崇之。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年),玄宗皇帝(李隆基)親注《道德經》。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玄宗用道門威儀司馬秀言,令天下諸州皆於一大觀內立石刊刻。公元二十七年(七九三年)八月五日,邢州刺史李質遂於邢州龍興觀(現眼科醫院附近)內,立此經幢。
道德經幢高約7米,以亭覆庇,由幢座、柱身和寶蓋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柱,分為三截,下有須彌台座;幢頂寶蓋為八角形,檐下轉角鋪以簡單華栱,跳出甚遠,承托撩檐枋;柱頭為圓柱形,其裝飾雕刻精細,甚為美觀;柱身八面刻文。
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皆為楷書。經文用小字。其文楷中略帶行意,用筆輕健靈動,清麗蕭散,不同於歐柳諸唐楷森嚴拘謹,而有北魏及二王之風,結構緊密疏宕,主筆放長,或扁或縱,大小參差。章法上有行無列,虛和自然。那位被李質請來的書家書丹前可能是先讀了經文,並且痴醉於其中而進入"致虛極,守靜篤"的有無幻化之境,興致所至,揮毫縱筆,竟忘了屬名。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了。又傳為唐朝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道德經幢》拓文過去金石書籍多有著錄。
第一面(南面上層正中)有方形碑額,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10.3厘米,寬11.2厘米。唐玄宗自詡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即英明神武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一句。"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即李質,時任邢州刺史,勛號是上柱國。自春秋起為軍事武裝的高級統帥。漢廢。五代復立為將軍名號。北魏、西魏時設"柱國大將軍、上柱國大將軍"等,北周時增置"上柱國大將軍"。隋代有"上柱國"、"柱國",以封勛臣。唐、宋以"上柱國"為武官勳爵中的最高級,柱國次之。歷代沿用,清廢。
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988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
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段圻,河南偃師縣人,清道光6年丙戌科進士,邢州南和縣令。
據了解,唐代道德經幢在全國現僅存三座,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邢台道德經幢是校釋老子《道德經》唐玄宗注本的重要資料(史稱"邢玄本"),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珍品。它建築典朴,雕刻精細,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精華,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邢台道德經幢整體上保存較好,個別地方略有缺損,還有些後人拓印的痕跡。在文化大革命中,這座千年經幢被人用炸藥炸毀,只剩下兩塊幢體殘件字跡清晰可辨,用水泥粘合為一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fo-n24BMH2_cNUgnr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