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旁嶴樓村:紅色旅遊帶旺老村經濟

2019-08-29     台州樓事

本報記者王依妮 文/攝

「嶴樓村,人人都是護旗手」「紅色文化研學村」「紅色主題民宿歡迎您」……入口處,醒目的標識靜靜佇立,亮出村莊獨特的「身份」。

紅色是嶴樓村的底色。2018年,原嶴樓村與坑下村一起合併組成新嶴樓村,因地制宜發展紅色主題民宿、紅色主題餐廳,帶領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子。目前,隨著紅色產業鏈規劃的推進,這抹「嶴樓紅」正走進更多人的旅程。

激盪千年的歷史情懷

原嶴樓村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歷史可追溯到公元605年,至今已走過了1400多年。

「嶴樓樓氏不單是三門樓氏最早的聚集地,也可以說是台州最早的樓氏村落。」嶴樓村黨支部書記樓亦省告訴記者,據嶴樓《樓氏族譜》記載,在漫長的歲月里,嶴樓一度發展成亭旁集市,是個人丁興旺、建築集中的生活場所。

明清兩代,亭旁一帶大興建祠之風,戶數過百的村莊基本上都建有祠堂。在嶴樓村中部,便完整保留一座具有清代中期建築風格的樓氏宗祠,總占地面積高達644平方米。

塵封已久的紅色木門緩緩打開,記者緊跟嶴樓村黨支部書記樓亦省進入宗祠。近觀這座歷史悠久的大宗祠,沿中軸線向南自北古廳堂、兩廂和戲台連成一體,兩側為兩層五開間廂房,構成一個四合院。院內有精美的木雕,楹柱上留有多幅長聯,古樸莊嚴。

但看著宗祠角落散落的建築板材、木欄上薄薄的一層灰塵,樓亦省有些不好意思。

「你們來得不太巧,我們的祠堂還處於修補階段。由於資金方面沒有籌夠,現在已停工了一段時間,說起來非常可惜。」

記者了解到,事實上,樓亦省已以個人名義籌借了數萬元資金投入祠堂修繕工作,但仍是杯水車薪。

祠堂內還保存了三塊匾額,分別是初唐詩詞革新標誌人物陳子昂所書匾額「名隆北斗」,南宋右丞相、抗元名臣文天祥所書「承恩堂」匾額,以及明代進士王亮題「御筆封樓」。匾額背後均有歷史典故可循。

「說到樓氏典範,當首推樓氏聖祖樓師德、樓廷立。」樓亦省說,現在,樓氏祠堂里還留有對聯「御筆封樓傳萬古,半縣糧餉祝春秋」,上下聯就分別讚頌了這兩位先祖關心國事、心繫國家的赤子之心。「這副對聯的背景故事在我們的村史廊中有詳細的記載,希望子孫後代能牢記這份對國家和民族濃濃之情、拳拳之心,多做澤及桑梓社會之事。」

紅色民宿成致富新坐標

在嶴樓村,目及之處是雅致、古樸的江南風韻。連綿起伏的山巒、湛藍清透的天空、白牆黛瓦的徽式建築、庭院門口的稀疏樹影……漫步村中,嗅不到絲毫過重的商業氣息,村莊宛如一幅暈染得當的水墨畫。

與眼下村美民和的新景不同,行政村調整前,坑下村是個僅有70多戶人家的小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極為薄弱。與原嶴樓村一樣,集體經濟收入純粹依靠蛇蟠島養殖公司分紅。

窮則思變。「2011年,在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小康樓之際,我們就考慮起發展民宿產業。」村委會主任樓亦祖認為,作為鄉村旅遊的高級形態,民宿是個特別的存在。「去年3月份前後,趕在民宿投入使用之前,村兩委組織村民先後赴寧波滕頭村、天台後岸村等地考察,受到了很大觸動。」

2015年,嶴樓村坑下片建成首批小康樓,村民以抓鬮方式合理分配了95套小康樓。如今,這箇舊時的經濟薄弱村挺起了「腰杆」,全村共有19戶民宿對外經營,床位數在150張左右,每間定價從120元到600元不等,入住率達70%-80%。

全村拔地而起的徽式小樓,結合紅色旅遊原色,走出了一條以發展紅色主題民宿致富的新路子。嶴樓村村委會副主任樓可掌介紹,從嶴樓村上高速約10分鐘車程,到三門火車站約5分鐘車程,交通十分便利。「此外,嶴樓村緊靠亭旁鎮紅色景點核心區域,是亭旁紅色之旅的重要環節。借力亭旁鎮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民宿經濟未來可期。」

彭英是嶴樓村下坑片村民,她說,早先村民普遍沒有收入來源。如今,她經營的鵲踏枝民宿已是有聲有色,憑著村裡良好的環境和個人的燒菜手藝,鵲踏枝民宿經營以來經遊客相互推薦,吸引了不少寧波、上海等地的遊客慕名而來。

「我們家的民宿共有7間房間,定價約為120元一間,一年多下來,能掙五六萬元。以前完全沒想過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我相信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彭英說。

2018年8月,新嶴樓村成立,新組建的村兩委班子全力推進班子融合、規劃融合、產業融合,以「小村帶大村」為方向,加速坑下紅色產業向整個嶴樓新村延伸。

「目前,嶴樓村正在規劃新一期小康樓,全體村民對此非常期待,第二批140多套小康樓位於原嶴樓村區塊,待小康樓全部建成後,我們將具備接待上千名遊客的能力,打造出一片質效雙增的民宿集群。」樓亦祖說。

紅色村落建設緊跟其上

隨著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照搬照抄、千村一面的鄉村已很難讓遊客買單。近年來,在大浪淘沙的旅遊產業中,嶴樓村的紅色主題餐廳始終是塊特色招牌。

走進嶴樓紅色主題餐廳,電報機、電話機、蓑衣、斗笠、熱水瓶等頗具年代感的物件整齊地陳列在一旁,與歷史故事牆繪相得益彰,傳遞著亭旁精神。

「紅色主題餐廳屬於村集體經濟,由村裡的旅遊公司進行打理。在這裡,三門鮮甜的小海鮮並非主打菜,粗糧面、土豆塊燉菜等簡單的菜品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為消費者帶來一席樸素的大鍋飯。從中,可以體驗革命時期戰士們艱苦的生活,感受他們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樓可掌說。

記者也了解到,借力紅色資源,嶴樓村的鄉村旅遊業在每年清明前後、紅五月以及6月底至7月中旬的一段時間裡,迎來高峰。那麼,嶴樓村將如何調整村落建設,為其他時段創造經濟效益?

「亭旁到處都有紅色基因,將各村點位串聯能為遊客提供三至五天的紅色之旅。此外,就區域位置而言,我們村停車方便,旅遊團也願意來。豐富的地理資源對於我們發展民宿產業而言,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村裡有山有水,利於療養。」

「打造紅色主題民宿、開放紅色主題餐廳,建設紅色主題公園,開展黨性教育基地……這樣一來,既解決民宿的客源問題,也推動嶴樓村紅色產業鏈的市場化運作。」

「儘管我們溪流規模與仙居存在差距,但安全係數高,適合學生群體的戶外拓展訓練。」

……

立足本地實際,展開頭腦風暴。村兩委班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傳遞出一個聲音——「以多樣化的項目功能留住客人,讓新嶴樓村真正從『面子』美到『里子』。」

「學生和校方組織的主題教育活動,一般會優先考慮住在一個酒店裡,這與我們下階段擴大民宿規模的規劃不謀而合。為此,村兩委正出面與大型旅行社對接,希望能藉助他們專業能力統一安排行程。」樓亦祖說。

此外,著眼於民宿的長足發展,嶴樓村正考慮介入當下熱門的體育健康市場。樓亦祖說:「在我們的規劃中,希望能在打造黨性教育基地的基礎上,將運動與旅遊休閒結合一起,打造慢節奏的自行車、散步、採摘功能,快節奏的水上樂園、野外CS等功能,填補青少年戶外拓展基地的市場空白,同時為大型運動賽事提供場地,多方向推動全域旅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e2O3GwBJleJMoPMOl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