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研究:想讓孩子更「聰明」,不單靠讀書,更要靠「聊天」

2019-07-24     尼莫媽媽育兒師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父母的願望,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所以父母在意的就是"如何讓孩子變聰明""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笨一點",就是想著法子要拉升孩子的智商,例如給孩子吃魚、雞蛋、核桃、蝦皮等"據說能讓孩子變聰明"的食物。

關於孩子"聰明"的問題,往往不是由單方面的因素決定,雖說基因能夠影響孩子的智商,但是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的"聰明"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於是很多父母都想著"多讀書",讓孩子多動腦,再關注孩子的生活作息和飲食,那麼孩子自然就不會笨到哪裡去。

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跟蹤調查多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得出結論:

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這個所謂的"3000萬詞差距"讓很多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於是總是想著從小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或是增加孩子閱讀的數量,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

但麻省理工學院調查顯示,能夠顯著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和語言發展的,並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質量。孩子大腦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積累,而是溝通式的轉化,對話之後的知識能夠帶給孩子能力發展的深遠影響。

那麼,對於孩子的"聰明",多讀書是有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通過"對話""聊天",因為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父母或是家人多與孩子進行交談,那麼孩子大腦的活動、孩子的思考能力就得更加強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不斷地進行內化和提升。

"多讀書":孩子變聰明

哈佛大學文學教授Harold Broom在《如何讀,為什麼讀》說到:

"讀書不僅因為我們無法認識更多的人,而且友誼是脆弱的,容易縮減或消失,容易受時間,空間和心情的影響。但讀書卻可以讓我們穿越時空,與他人進行心靈上的對話"。

閱讀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知識,認識不一樣的世界,也就是說孩子不會僅僅限制在課本上。在閱讀之中,孩子不僅能夠看到多樣的故事,更多的是讓孩子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引導孩子進行思考,讓孩子能夠進行思考和判斷,增強對生活的認識。

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是父母的共同選擇,這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閱讀不僅可以擴展孩子的知識面,也能增強孩子的寫作能力。同時,很多父母也會趁機陪伴孩子讀書,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學會正確讀書,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增進親子感情。

蘇聯一位教育學家說過,孩子的智力發展取決於孩子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夠讓孩子的大腦進行思考,進而刺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也就是說閱讀能夠開發孩子的思維,讓孩子變得聰明。

"聊天"教育法:孩子更聰明

不可否認,閱讀能夠讓孩子開拓視野,幫助形成清楚的認知和正確的判斷,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單純地"閱讀",沒有將知識進行內化、升華,那麼孩子獲得的成長會減少。閱讀可以讓孩子變聰明,但"聊天式教育"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深度思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那麼,"聊天式教育"具體是怎樣操作呢?

其實,孩子很多能力的掌握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的,如語言發展、表情表達等,而這些學習很多都是在親子相處過程中實現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雖然是簡單幾句,但是除了語言,還有更多的信息通過"交談"傳遞出來,例如肢體語言、表情、反應、社交能力等,這些都能在不同程度促進孩子的語言、社交和推理能力的發展。

所謂"聊天式教育",就是父母通過交流等方式來進行教育,溝通是主要的方式。"溝通"可不是簡單地聊,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思考,讓孩子不斷進行發散思維,這種"引導式"的對話能夠幫助孩子進行思考,刺激孩子的大腦活躍度。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也可以引導孩子去認識情緒,幫助孩子形成"同理心""共情心"。共情式對話不僅能讓親子溝通變得和諧、順暢,也能幫助孩子養成高情商,這是一項重要的社交技能,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很重要。

研究表明,交談不僅改善親子關係,也能促進孩子社交能力。交談具有一種強大驅動力,能夠幫助孩子進行全方位的發展,培養孩子的多方面能力,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和孩子積極"聊天":傳遞知識和方法

溝通在讓孩子變得聰明的同時,也能增進親子感情,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大有助益,因此學會和孩子積極地"聊天",讓交談成為傳遞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方式,那麼應該如何操作呢?

1、正確地引導:讓孩子說出想法

父母在生活中要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樣就能真正地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也就是說,父母要多跟孩子對話,說話能刺激大腦的發展,積極地聆聽他的反應及回復,正確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與進步。

2、耐心地回答: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有時候,孩子說話總是很"無厘頭",總是有著奇怪的想法,如"要是黑夜沒了怎麼辦""時間怎麼不會往回走呢",父母不要急著堵上孩子的口,而是要耐心地回答和引導。

好奇心強與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總是跑來跑去,纏著父母問這問那,若沒有耐心回應,這讓孩子變得不敢提問的,無意之中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智慧的先導。因此,在孩子說出問題的時候,父母應順勢引導孩子去找出答案,培養孩子動腦筋的習慣,鼓勵孩子動腦子、想問題,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3、積極地溝通:引發孩子發散思考

溝通對於親子交流很重要,不僅能促進雙方的了解,能夠拉近雙方距離。同時,父母也要積極地引導孩子進行發散思考,幫助孩子不斷開發大腦。在生活的小事上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如怎樣節約做家務的時間、魚有哪些做法等。

不要總是給孩子答案,而是創造機會讓孩子去"異想天開",讓孩子去開動自己的大腦,不斷地進行發散思考。

4、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獲得更多自信

當孩子接觸新生事物的時候,害怕、受挫都是可能出現的,孩子難免會手忙腳亂,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進行指責和批評,很容易會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造成傷害。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更需要的是鼓勵,父母"鼓勵式交談"能夠幫助孩子安靜下來。

父母再順勢進行"失敗"教育,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失敗和挫折,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斷地改進,樹立自信。

其實孩子是否聰明不完全靠基因,更重要的是靠家庭的引導和培養,家長的行為和教育能夠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向,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懂得"溝通",讓孩子能夠不斷地進行思考。

另外,有些時候在我們眼中看來的不好的行為,例如吃手、認生、撕東西、自言自語、撒謊等,這些都是孩子變聰明的表現,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擔心孩子的成長問題,孩子總是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過於操心、揠苗助長反而不妙!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得去慢慢地體會,不要總是隨便給孩子加速!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dP_MGwB8g2yegNDjhZ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