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萬播放量0轉化?「網紅帶貨」水到底有多深?

2019-10-20     單仁行

今天是單仁行陪伴你的第1299

最近的微博,又熱鬧了起來,起因不是因為哪個娛樂明星又起了什麼么蛾子,而是因為三個字——轉化率。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一個淘寶店鋪花了4.8萬讓微博最大一個的MCN機構,旗下的一個大V拍一個vlog來帶貨。

結果vlog發上微博後,播放量突破百萬次,轉發跟評論也有上千條,評論里也有不少「粉絲」表示要買或已經下單。

但廣告主一看後台銷量,卻發現實際購買量為0,就發了文章討個說法。

結果不發還好,一發文章才發現,這廣告主也是個狠人:賣的產品就是個扣在身上的橢圓形「發光器」,而且還賣500多。

有網友就說:這就是個線下騙子想在線上行騙,結果先被線上騙子騙了的故事。

而在這起事件中,最值得企業家關注的,應該是網紅帶貨跟數據造假。

要知道,現在有不少的企業為了追求銷量,會尋求各種手段,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栽在自己挖的「坑」上。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們先來說說網紅帶貨:

說到網紅帶貨,就不得不提直播,直播帶火了網紅,網紅也成就了直播,而各路網紅的帶貨能力,也是有目共睹。

比如「口紅一哥」李佳琦直播5分鐘,賣出15000支口紅;「帶貨女王」薇婭直播2小時,銷售額超2.67億...

這些聽上去不可思議的數據,無疑是在告訴我們,網紅帶貨的能力沒有上限。

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網紅,都具備帶貨能力。

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那個大V,人家還有300萬「粉絲」呢。

更何況,很多網紅只是提供內容消費,有錢的不一定會捧個錢場,看熱鬧的占多數。

而今天的網紅,日子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風光。

首先,國家監管總局在近日已經開展專項行動,打擊肆意生長的網紅產業。

而廣告主們也不願意當冤大頭,篩選投放標準將會更加嚴格。

位於產業中下游的網紅想帶貨,那得靠真實數據說話。

其次,就算有真實流量的網紅,也不一定能幫你帶貨,你也不一定請的動。

網紅賣貨至少要經過5個步驟:溝通、接單、試用、審核、推廣,像薇婭這種頭部網紅,在選品環節就要斃掉9成產品。

而頭部網紅們也清楚,如果帶了不好的貨,最大的損失不是甲方,而是自己,失去了粉絲基礎的網紅,基本上很難翻身。

所以說,一般的中小企業想要讓網紅,或者是KOL幫你帶貨沖銷量,基本上是花錢買個數據上的「心安理得」。

至於手裡有錢的大企業,還是得三思而後行,挑對了眼,再讓網紅帶貨。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數據造假。

這些年來,數據造假早已是公開的潛規則。

確實,今天是信息化時代,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數據化,我們也習慣看數據說話,也樂於看數據進行消費。

更關鍵的是,這些數據正在影響著我們的消費取向以及思維動向。

2018年在Facebook泄露個人信息的消息傳出來之後,為什麼會引發軒然大波?因為它能通過你的數據,做到很多讓人細思極恐的事。

比如,你如果在Facebook上點贊70多次,它就可以給你畫像;

如果點贊150次,它可能比你的父親更了解你;

如果點贊200多次,它甚至可能比你更了解自己。

這正是數據的可怕之處。

而現在各個行業頻頻爆發的數據造假事件,如果不加管制,必然會傷害到商業秩序。

想要防止數據造假,則需要有兩個「裁判員」來監督好這整個商業秩序。

第一個,數據「打假人」。

比如崔永元,去年他對影視明星「陰陽」合同的質疑,讓他做到以一己之力,利用數據造假的漏洞「打垮」了著名影星范冰冰。

而這種數據打假人在網上往往像是「刁民」,可以在各大平台上看到他們投訴的身影。

但有時候他們的投訴,更像是一種為了不讓更多人受騙上當、揭露真相的一種抗訴,目的在於鞭策企業,而不是一味的刁難,

第二個裁判員,就是企業自己。

企業數據造假,無疑是利於短期競爭的,但是長久以往,對外對內都是一種傷害。

首先,對外,一旦被資本判定為你造假,那必定將你拋棄。

而一旦被大眾識破你造假的伎倆,你的企業誠信將會大大降低,繼而影響你的產品銷量。

其次,對內,當所有內部員工知道這家公司的老闆沒有誠信,沒有底線,那還留得住人才嗎?公司還有未來嗎?

所以,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我們都應該自律。

說到底,這次的數據造假事件,並非只是一場鬧劇這麼簡單。

它更像是一次及時的提醒,提醒我們廣大企業:

無論風口流量如何巨大,如果為了商業數據去糊弄大眾,就已經違背商業的意義。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流量固然重要,但刷出來的流量只能短暫「欺騙」用戶,取悅自己,營銷的終點還得靠用戶用腳投票。

堅持不做數據造假,往小了說,這是對你企業未來負責,往大了說,這是對整個行業和市場負責。

這個商業世界的秩序並不完善,鐵絲網上多是漏洞,多的人想方設法鑽進漏洞找機會發橫財。

也有的人甘願「約束」自己,努力維護心中無形的商業秩序,推動商業世界的有序發展。

我們企業家,更應該努力地填上漏洞,而不是藉助漏洞牟利,這樣的人不是企業家,更像是套利者。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套利者越來越多,只會把漏洞越拉越大,最終整個市場無利可圖,失去活力。

責任編輯丨范煒典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c4p720BMH2_cNUgP0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