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舊磚瓦造了一座隱在竹海的山居酒店,田園生活大概就是這樣

2019-07-19     設計小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花跡無想山居

項目地址:中國南京市溧水區花跡無想山居

建成時間:2019年

主創設計:余平

設計團隊:馬喆 陳明 溥儀軍 韓小燕

花跡攝影:Pumpkin Photography, 如之

只有真正被裝修污染傷害過的人

才明白健康環保的重要性

余平愛穿著純棉質地的衣服,愛背黃書包,一身樸素。當穿著純白棉布衫的他,腳底生風地出現在眾人面前時,仿佛也帶來了一股泥土的清香。

設計師 · 余平

然而他並非天生如此。很多年前,他也追逐流行。開著設計公司,做著項目,結交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突然某一天,他病倒了。原因竟是常年累月的設計工作,接觸了大量有害建築材料。從那一刻起,他開始關注健康,並思考如何做健康的設計。

思考比了解更有趣,但都比不上觀察

坐在那裡,是想不出所以然的,於是他放下大部分工作開始去觀察、去感受,並踏上探訪古民居的道路。這一走,就是20多年。

2018年 甘肅 · 張家台 土+土+土+木

2012年 內蒙古 · 恩河 木+木+木

二十多年間,他以一名老房子記錄者的身份,拍下10萬餘張照片,記錄了即將消失的古民居群落。這些個性鮮明、形態各異的建築形態,不僅給予了余平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也是中國古民居彌足珍貴的一手資料。

2001年 陝西 · 陳爐

大量的古民居實況不斷向他印證,地域的限制,反而生髮出無限智慧,材料的純粹,則會激發出無限潛能。設計師余平逐漸梳理出了古民居建築的5個音符:土、木、磚、瓦、石

2013年 江西 · 白鷺 瓦+瓦+瓦

於是在拍攝古民居的過程中,余平找到了自己的設計語言,也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走的設計方向。

2005年 福建 · 東庠 石+石+石+瓦

杜絕過度裝修,用生態環保的基礎材料「土木磚瓦石」來構築空間。這也成為余平獨特的設計堅持和設計表達。

2005年 福建 · 東庠

在南京無想山,

造一座隱在竹海中,掛在樹梢上的山居酒店,

讓城裡人回到樸素的舊時光

「古樹高低屋,斜陽近遠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是多少人記憶中依山傍水的故鄉,這也是南京花跡無想山居。

2017年某日,南京花跡酒店主理人老胡和設計師余平,第一次走進無想山深處。曾幾何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草叢生,塘家庵村也是破敗不堪。但大家也驚異於,在距離南京城不遠的地方,居然還有這樣一塊深藏於青山碧水間的璞玉。

一見傾心,再見傾情。於是他們決定在這裡建一座隱在竹海之中,掛在樹梢之上的山居酒店。

對於在古村落行走多年的設計師余平來說,既然是在鄉村的土地上做設計,就要懷著對鄉土的敬畏之心,並不希望把當下流行的東西強加於這片土地。保留村落的形態,則是在設計之初就決定的事。

提起村落,總是會讓人在不經意間多了一份親近與溫情。那是源於家族式的對話形式,也蘊含著濃濃的守護之情。


余平說,這次要建造一座有情感有記憶的山居酒店。傳承江南山地民居特色,賦予有生命屬性的材質,還有厚重柔軟的景觀環境。

在江南山地民居中,磚和瓦構成建築主體,也成為這次設計的主音符。

部分老建築被加固修復後得以保留使用,而新建造的房子,一磚一瓦都是從周邊拆遷的村落收回來,再經過打磨後,重新砌築起了這裡的一房一廊。

輕撫牆上的一塊塊老磚,仿佛在和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對話。歲月是牆上斑駁的痕跡,老磚新用卻為我們帶來新的庇護。

這些一出世就已年過半百的房子,記錄著光陰的荏苒變遷,也記錄著故鄉的山長水遠。

磚和瓦,作為有著生命屬性的材料,其特有的質樸妥帖,讓居住的人感到踏實、安定。

在對村落的改造中,不僅要傳承村落特有的歷史文脈,也要尊重當下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所以在設計中有意識的運用了加減法。

通過做加法,改善了傳統民居中的通風和光照環境,增加空調、地暖等設備,提升了內部居住環境的舒適度。

減法的運用,則是去繁化簡。通過減去一些傳統民居中的精神符號,讓建築形式更加簡潔。

廣場的黑板牆上,還留著余平老師給花跡無想山居的12個字:磚房子,瓦的頂,石頭地,竹圍欄,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從周邊村落拆遷收回的舊磚瓦,就地取材鋪就的石頭地,山中竹林編織的竹圍欄。這些從自然中來,最終都可以回到自然中去的傳統材質,築造出我們心中的村落家園。

規劃中,不僅是保留部分老房子,一些建築的功能性也得以延續。村落里的學堂重建後以謙和穩重的姿態立於竹林間。

面向竹林的一面牆,裝了老木的格扇門。古樸而悠遠的意境,讓人不自覺地將心放緩。

為了減少各類飛蟲的不請自來,設計師在格扇門內側還裝了整面的玻璃隔斷,既不影響觀景,又順應著我們這些從城市裡帶來的「嬌氣」。

現代的生活方式,已經讓我們對自然界的不明物種有著天然的戒備心。一邊讚許著設計師的細緻貼心,一邊又反省著自己的城市病。

學堂很大,可做雅集、詩書禮樂,晨讀寫字也是不錯的體驗。還可以辦一場同學會,重溫年少時光。

一座老房子改造為村史館,老家具、煤油燈、斑駁的牆面,部分還原了過去本地村民家中的狀態,時光沉澱下的溫情被小心保留。

客房之間都用長廊相連,每走到長廊處,都能感受到來自山間清涼的風,就連七月的盛夏在這裡都變得清靜了許多。

山中最美的是自然,站在連廊上就看得到身處的無想山,你與山之間竟是那麼近。

傍晚院子里放著竹桌、躺椅,一把蒲扇就把人帶回那個沒有空調的年代。一家人圍坐在院中,吃著瓜果聊著天,抬頭還能數星星。那時候我們和自然很親近,那時候我們和家人話很多。

踏入花跡大堂,從硬裝材質到軟裝搭配,都以簡練自然的語言來表達。呈現出獨特的調性和質感,同時又融合了人文精神,浸潤內外。

將樸素的生活方式植入空間中,當人們置身其中,自然而然生髮出內心對生活的詩意感知。

室內既沒吊頂,也沒門套,既沒有窗套,也沒踢腳線。客房區公共空間的設計,總是在不經意的轉角看到設計師打造的詩意和匠心,只待你細細發現,慢慢品味。

樓梯扶手、牆角這些有稜角的地方都被打磨得光滑。

本是粗糙的紅磚白牆也經過處理變得光滑細膩,摸起來柔軟親膚,無形間讓人放鬆而安心。

配套餐廳——花跡食房,同樣是原木色系、質樸簡單。廚房裡保留了當地村民的老灶台,你有機會品嘗到地道的本地菜。

客房家具中,甚至沒有一個抽屜、一扇門,設計師將沒必要的裝飾幾乎都給省略。做減法、做空、留白、做足地域文化、做樸素設計是設計師余平一貫的「文風」。

室外,有小小的院落,室內,是開敞的空間。山間的房子,不能滿,像打開的內心,要開闊,要呼吸,更要自由。

如果想要和窗外的景色更親近些,那就到院子裡坐坐吧。此處,就是你在山中的後花園。

在花跡的42間房裡,暖色調,純棉的床品,溫暖的燈,夏天頭頂有吊扇,冬天腳下有地暖。陽光從窗外、廊間穿過,山里清涼到晚上都不用開空調,只要打開風扇再開了窗,身體呢,就都在自然里。

磚砌的玄關滿足收納功能,不設抽屜和櫃門,也不用擔心離開前物品會有遺漏。衣櫥內部用棉麻的的軟墊做背板,連衣物在此都會得到悉心呵護。這樣的小細節在看到的那一刻,連心都柔軟了。

暮色四起,天地之間,浸染上了濃重而深沉的墨調。聒噪的蟬鳴漸漸銷息,繁星明月掛上了樹梢,山中的夜,太溫柔。

面對蒼翠的山間密林,聞著稻田青禾泥土香,沉浸在清涼的泳池中,蛙聲、流泉、稻香、荷風、星月、螢火蟲。時光在此停駐,放慢了節拍,人生難得愜意。

無想山茂密的森林守護著這方凈土,而花跡就睡在無想山半山腰的山坳里,這是一處溫柔鄉,這也是一處居心地。

老胡說,

幾年後的花跡會更美,

牆上爬了綠植,

腳底是青苔和雨露,

房子隱在山中。

隨著日月、時節的更迭,萬物生長,

溫潤如玉,溫潤如時間,

花開了又落,「跡」也顯現了。

論山間歲月,有花跡可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a0DMm0BJleJMoPMPk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