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出現讓沙漠變成了「聚寶盆」,千里黃沙地從此變良田

2019-08-18   中國鄉村之聲



在內蒙古的庫布齊沙漠腹地,光伏電站眼下不僅在發電,還成為當地老百姓的莊稼地和養殖場。

昔日貧瘠的沙漠,如今成為聚寶盆,在當地,老百姓還把光伏電站稱作「莊稼守護神」。

昔日沙塵暴的「源頭」

如今光伏電站改變氣候

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總面積有1.86萬平方公里,其中流動沙丘就超過六成。這片沙漠也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在六級風力的作用下,這裡的黃沙一夜之間就可以抵達北京。在過去很多年,這片沙漠曾經是京津冀地區沙塵暴的罪魁禍首。

三十年前,這裡的百姓常年籠罩在飢餓和貧窮的陰影之中,不僅種下去的莊稼難以成活,就連居住的房子,也不得不在風沙的侵襲下一挪再挪。


庫布齊沙漠



2019年8月初,記者在庫布齊沙漠發現,庫布齊沙漠有三分之一的面積已經從荒漠變成綠洲。不僅如此,在沙漠腹地,一座占地五萬畝的光伏電站格外顯眼。


光伏電站



進入光伏電站,記者看到光伏板下面到處都是四處溜達的鴨子和大白鵝。這些家禽的主人就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獨貴塔拉鎮村民楊鳳祥。

現在這個光伏電站就是他的莊稼地和養殖場,楊鳳祥說,他現在在電站養了六、七百隻家禽,之前已經賣了一千多隻


光伏板下的家禽



楊鳳祥祖祖輩輩生活在庫布齊沙漠邊上,在他的記憶里,只要刮大風,就到處都是沙子。剛剛播下的糧食種子,不是被吹跑就是被沙子掩埋,根本長不出來。楊鳳祥曾經養的幾隻羊,也因為飼草匱乏而骨瘦嶙峋,一年到頭的日子都得看狂風和黃沙的臉色

光伏電站的出現,改變了他的生活。鄉親們在這個電站里可以種莊稼、搞養殖,而且不交水電費和地租,只要平常幫電站照看一下光伏板就行。


楊鳳祥種植的蔬菜



庫布齊沙漠年日照量超過3100小時,雖然是發展光伏產業的好地方。但是對種莊稼的農戶來說,這樣長的日照時間就意味著乾旱和顆粒無收。

楊鳳祥之所以能種出這麼多種蔬菜,是因為光伏板可以遮陽,水分蒸發量減少了,而平時清洗光伏板的水剛好可以用來澆地,同時平整土地的時候,混合了紅泥的沙地可以使植物根系穩穩紮在地里。

2017年到現在,楊鳳祥還種植了150多畝玉米。不僅如此,養殖的家禽能夠吃掉田間的雜草和害蟲,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加起來每年的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是過去外出打工的五倍。


光伏板下種植的玉米



據庫布齊沙漠光伏電站站長田俊廷介紹,庫布齊沙漠光伏電站的光伏板是2017年安裝的,是目前較為先進的可以追蹤陽光的單晶雙面組件,它會根據陽光東升西落而轉動,也是整個電站唯一一種可以雙面吸光發電的光伏組件,發電效率比其他區域要高三分之一。除了眼下這五萬畝,還有五萬畝正在建設當中。

除了將板下的土地免費提供給農戶種植玉米和苜蓿,他們自己也種了不少甘草。甘草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根瘤菌,可以固化空氣中的氮,增加土壤肥力。


單晶雙面組件




光伏板組件供應商 李灃:我們在架設電站之後,對於當地的溫度、風度、蒸發量,還是有一些很好的促進,也利於植物生長。2014年我們就開始去觀測在荒漠和沙漠上面的組件項目下土壤的變化。就拿庫布齊為例,今年的蒸發量減少了800毫米。第二風速會降低,可能每秒會降低1到2米左右。

上午十一點,光伏板下的地面溫度僅有17度,而沒有光伏板遮擋的地面溫度接近40度。而且,光伏板下的甘草長勢旺盛,沒有光伏板遮擋的甘草有些矮小稀疏。自從有了光伏電站和電站里的莊稼地,這裡的小氣候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光伏板下的甘草




烏蘭布和沙漠變綠洲

糧草覆蓋率已經達到37%

內蒙古有全國面積第二大的沙漠地貌,正因如此,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我國沙塵暴的起源地之一,沙漠周邊的老百姓也一直面臨著沙進人退的尷尬局面。而眼下,在內蒙古的沙漠裡,「光伏+」成了一個時髦的新詞,在距離庫布齊沙漠兩百公里的烏蘭布和沙漠光伏產業園裡甚至還養上了蚯蚓。


蚯蚓



磴口縣緊鄰烏蘭布和沙漠,全縣有70%的土地面積是沙漠,整個縣域飽受風沙侵害,在磴口縣流傳著一句諺語「三天不颳風,不叫三盛公。小風難睜眼,大風埋人臉。」,莊稼是種不活的,而且颳起風來,整個天空都是紅色的。

2015年,磴口縣發展光伏治沙,引來了幾家投資光伏和治沙的企業,建成了如今的治沙產業園。


治沙產業園

沙漠裡養蚯蚓,這個大膽的項目,就是光伏設施農業園區總經理李虎引進的。2016年,李虎建了一百多個加固大棚,在大棚頂部裝滿了太陽能光伏板。



光伏設施農業園區總經理 李虎:光伏拿地都是一些沙荒地、沼澤地、鹽鹼地,把這些土地改良了,最後都變成好的基本農田。我們養蚯蚓,蚯蚓是循環農業,蚯蚓吃的是畜禽糞便和秸稈,產出來的是蚯蚓和蚯蚓糞。



加固大棚

蚯蚓的生長環境對溫度和濕度要求比較嚴格,在光伏大棚下面,夏天可以把陽光遮住,蚯蚓不會被曬死。冬天又可以把溫度保住了,大棚對濕度、溫度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李虎最看重蚯蚓糞對土壤的改良,經過三年的嘗試,他已經用蚯蚓糞和牛糞混合泥沙的土壤種出了不少鮮花和蔬菜,現在基本上開始盈利了。


鮮花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養殖。短短几年時間,磴口縣沙區就聚集了眾多企業,光伏項目在烏蘭布和沙漠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單一發電向光伏設施農業、光伏治沙等多個領域快速發展。光伏發電與荒漠治理相結合的「光伏治沙」,已成為磴口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多年來,黨和國家一直強調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民以食為天,地為糧之本。要想多打糧食,就必須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

近些年,我國的荒漠化治理顯著成效,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治理的同時,人們也一直在探索荒漠土地的種植利用,光伏電站長莊稼,讓沙漠變成良田,就是這種實踐的有益探索,我們希望類似的實踐再多些,它將為我國的糧食安全生產更添一份保障。


圖文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

轉載編輯:李雨楠 // 責編:楊瀅 // 監製: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