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磕長頭的身影,晚上八點打烊,這裡已不是你心中的拉薩

2020-11-04     若有所思CS

原標題:不見磕長頭的身影,晚上八點打烊,這裡已不是你心中的拉薩

旅行要趁早。

又一次來到西藏拉薩,站在拉薩的大昭寺前,卻再也不見那些磕長頭的身影。

「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每次行走藏地,總會看到一些虔誠的信徒,磕著等身長頭,一步步走向他們朝聖的目的地。信仰的最高峰,心靈的最安處。

看過曾經的八廓街,再看看如今的這裡,心中難免會有些失望。

這是我的第六次西藏旅行,依舊是一個人的拉薩。

傍晚的時候,從住的那家暮野民居客棧,穿過灑滿陽光的小巷,去八廓街走走,步行五分鐘左右便可到達。

圍繞大昭寺周圍的大片舊式老街區,如一個迷宮,總是會迷路。

八廓街又名八角街,在藏語中,「八廓」是「中轉經道」的意思。這是拉薩著名的轉經道和商業中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

這也是西藏拉薩最繁華的商業街,到拉薩的人沒有不知道八廓街的,也是來拉薩旅行的必打卡之地。

這條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一條街。

曾經的大昭寺前,滿是磕長頭的藏民,我曾久久的站在那裡,被他們的信仰感動過。

八廓街轉經道是藏族群眾心中最重要的一條轉經道,各式各樣的信徒,嚴格地按順時針方向沿著這條環形路往前走。

如果你遇見一個反方向走的,那必定是不知情的遊客。

曾經的轉經道上,三步二步,便是磕長頭的人。

磕頭朝聖的藏民,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而如今,在八廓街轉了幾圈,也看不到幾個磕頭朝聖的藏民。偶爾看到幾個,也馬上被廣場上的保安叔叔給趕走了,據說是為了疫情的防控。

到八廓街,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瑪吉阿米。如今的瑪吉阿米不是傳說中的那個酒館,而是一家藏餐的餐廳,雖然這裡的藏餐很難吃又貴。

轉角處那棟三層樓黃色的小屋,很多人會在此拍到此一游照。這棟小樓,相傳就是當年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相遇的地方。

習慣性的去了八廓街的古樹酸奶,點了一杯「因果酸奶」,只因為喜歡這名字,酸奶上撒上了各種各樣的堅果。

但是一杯酸奶,26元的價格,比以前翻了幾倍。

「山河遠闊,江河湖海,無一是你,無一不是你。」牆上,是誰寫下的留言,訴說著思念。

從白天到黑夜,在八廓街上慢悠悠地走了幾圈。

遇見幾十個拍藏服寫真的女子,幾乎一樣的姿勢,一樣的服裝,還有滿大街扛著相機的攝影師。

入夜,手工打磨的石塊閃著光澤,訴說著一千多年的故事,旁邊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築,燈光讓整條街道金黃一片。

街道兩側依舊店鋪林立,手工藝品商店和各種服裝店、特產店,還有來自印度、尼泊爾、緬甸、克什米爾等地的商品。

這條街,是西藏從古至今發展的歷史縮影,算得上是全國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歷史文化街區。

只是,少了磕長頭的藏民,這條街,像是沒有了靈魂。

到晚上八點,往瑪吉阿米的那條路,就會加上欄杆,不讓遊客進入了,店家也都已經一個個打烊。

想起曾經的深夜,還在這條街旁的凳子上坐著,看著那些深夜磕長頭的人。

曾經,去西藏是一場考驗意志的勇氣之旅,也是一場洗滌心靈的震撼之旅。在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無法言喻的西藏夢。

其實,你要明白,內心不幹凈,到哪裡都凈化不了,只是自我安慰罷了。

「拉薩城市,拉薩的文化,慢慢會變得和內地一樣。」

「慢慢地去宗教化,這是西藏發展的保證!」

「就是個步行街,沒啥好逛的。和全國的旅遊景點一樣,都是外地人在那兒做生意。」

「已經不是熟悉的八廓街了,沒有了磕長頭的,大昭寺還是大昭寺嗎?乘興而來,失望而歸。」

「藏民難道不能現代化嗎?一定要終生勞作,然後磕長頭把所有財富捐給寺廟才是你心目中的固定印象?」

「西藏是好地方,藏區薪資也高,但是經濟為什麼不行呢?天天磕頭,不工作,不創造價值,不窮才怪。」

「一來八角街周邊被圍上,進去還得刷身份證,普通藏民嫌麻煩,二來現在遊客太多,圍觀拍照搞得人家不勝其煩,所以基本沒人磕了。」

網友們的一些留言,讓人感嘆。

見過它原來的樣子,才會對現在的八廓街會失望吧!晚上和朋友吃飯,他說,很懷念以前的拉薩。

只是,我們都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VhylHUBdHeNs4oxmB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