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線,一條影響所有中國人的人地關係線 | 中國自駕地理

2019-12-30     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03 篇 原 創 主 文-

在中國的國土上有一條縱貫祖國的線,雖然它看不見,卻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

193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通過數萬個數據,一點點在地圖上摸索出這條線,他從黑龍江璦琿一直向著西南畫至雲南騰衝。

說到這,大家應該知道今天的主角是誰了。沒錯!這就是著名的中國人口分界線「黑河-騰衝線」,國際上命名為胡煥庸線。它被地理學界評為「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僅次於「珠峰測量」。

一、大數據大發現

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叫做「宋揮玉斧」,說的是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在平定四川的後蜀政權後,用手中的玉斧在地圖上大渡河的位置劃了一條線,並指著河西說:「此非吾有也。」。從此,兩側的大宋與大理兩國保持了幾百年相安無事。

而在1935年,34歲的胡煥庸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他平生最重要的論文《論中國人口之分布》,在這篇文章的末尾附帶著一張中國人口分布地圖。

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

地圖上,中國版圖一分為二,西北部是「大漠長河孤煙」,占全國國土面積的64%,約占總人口的4%,而另一頭是「小橋流水人家」,僅有36%的國土,卻聚集著另外的96%的人口……

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lS進行的精準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地區占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的94.1%。

(1935年,胡煥庸先生手畫的中國人口密度圖,圖上並沒有劃出璦琿-騰衝一線,這條線只存在於胡煥庸先生的論文中。)

胡煥庸線之所以著名,一部分原因是源於其繪製的科學性。吳傳均院士曾這樣回憶:當時中國總人口估計有4.75億,他的老師胡煥庸以1個點表示1萬人,並根據掌握的實際情況將2萬多個點子落在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在那個戰亂、民生凋敝、沒有計算機的年代,用手工畫2萬多個點,再計算等值連線,可以說,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學家第一次運用「大數據」做出的重大發現。

二、這條線牛在哪?

在歷史上,分界線有很多種,但像胡煥庸線這樣被列為重大發現並寫進教科書的卻只有這一條,它,究竟牛在哪?

胡煥庸線這條分界線就仿佛從南到北將中國人分隔開來,而且國人在接近這條線時,像是意識到什麼,於是不約而同停下了遷徙的步伐。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胡煥庸線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未被打破,圖bywangxb126

胡煥庸線牛在無論外界條件怎麼變化,這條線卻總能「巋然不動」。

胡煥庸線被發現後的80多年裡,中國經歷了無數變化,版圖從昔日的海棠葉變成如今的大雄雞,人口從4億多變成約14億,經濟規模翻了幾十倍,國家的區域發展規劃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斷改變。

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幾乎都在胡煥庸線的東側,圖by李超

同時也發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中國人從線的東面一次次大規模遷往西面:建設兵團墾荒戍邊,支援大西北,三線建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在2014年4月11日晚間,騰訊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2億,這時有人發現在東北與雲南之間似乎存在著一條邊界,一邊滿是QQ在線的信號,另一邊則稀疏很多。

2014年騰訊QQ同時在線人數很明顯能看出東西兩側的區別

更牛的是,這條等值線不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線,也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東邊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杏花春雨江南」,西邊則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馬秋風塞上」。

中國二三階梯大部分區域都在線的東邊,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乾旱與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從地形和氣溫看,胡煥庸線的西側主要是低溫高寒地區,東側地形相對平緩且年均氣溫較高(東北地區除外)。

胡煥庸線是一條幹濕地區分界線,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從降雨量看,胡煥庸線基本與400毫米年降雨量線重合,被視為中國生態環境界線。

400毫米降雨量線與胡煥庸線頗為吻合,圖by《中國自駕地理》

農牧業生產區的生態分界線,農業與牧業的邊界,玉米分布帶的上限都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

(胡煥庸線是在農牧交錯帶的背景上產生的,其具備了內涵多樣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數據連續性的特點,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同時,胡煥庸線也是一條自駕旅行分界線,線的東面是出發地,西面則是目的地。

這些年來,近八成遊客喜歡去西部旅遊,因為在胡煥庸線的東側人口密集、交通便捷,而西部地廣人稀、自然風光明顯區別於東面。

車輪研究院2019年6月調研數據及途牛自駕出行數據

總之,就像有人說的一樣,胡煥庸線是一條人地關係線,它實實在在地反映著人和環境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三、差異巨大

只不過,等值線兩側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對此,胡煥庸先生曾提出三個原因: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自然環境因素,尤其是氣候,因為在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的漢唐時期並沒有這條線。

大約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1260年期間,中國大陸氣候發生突變,氣溫逐步下降,降水明顯減少,這與世界公認的中世紀溫暖期結束時間一致。

中世紀溫暖時期的溫度記錄

從那時起,各種旱澇災害的分布走向與胡煥庸線日趨吻合,最終鎖定兩側的生態環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當然,胡煥庸線的形成與人為因素也有一定關係,歷史上的戰亂,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使得古代的人口從北方向東南地區遷移,對兩側的人口分布也產生一定影響。

四、胡煥庸線怎麼破?

對於這條反映我國東西部人口發展的胡煥庸線,近些年來,它因李克強總理提出的該不該打破能不能打破,如何破的「總理三問」而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

胡煥庸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維持其穩定性,然而中國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會產生負面影響,加劇地區間社會問題和矛盾,所以突破它卻是十分有必要的。

自從「一帶一路」設想提出以來,便翻開我國發展新篇章,為西北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更為突破胡煥庸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以說很好地結合了以前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想法,圖by《中國自駕地理》)

長久以來,由於地形、技術的限制,中西部地區交通落後極大地束縛了經濟發展,在「一帶一路」的設想景下,為改變胡煥庸線西側地區面貌,必然要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絲路」交通大通道。

而俗話常說「路通財通」,交通便捷之後,經濟發展將成為根本,唯有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上去,打造「絲路」牌國際旅遊產業,發展邊境貿易。

(在德國奧伯豪森境內運行的一班載有中歐班列貨櫃的貨物列車,這是往來於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貨櫃國際鐵路聯運班列,圖bySpielvogel)

以及在「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網上絲綢之路」,提高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和國際通信出入口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胡煥庸線的突破。

實際上,這條穩定又脆弱的分界線應該如何突破,這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複雜的科學問題。

搞懂胡煥庸線是個大課題、是門大學問,正如著名理論地理學家牛文元所說:「胡煥庸線搞好了,中國就好了。」

參考資料:

單良、馬雪嬌、董曉菲.「一帶一路」助推破解「胡煥庸線」.《黨政幹部學刊》2018年第4期;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生院.胡煥庸線時空認知:聚焦「總理三問」項目啟動;

中國新聞網.數字經濟,正在幫助中國跨越「胡煥庸線」?

中國氣象局.神奇的400毫米降水線;

陳韶旭.胡煥庸線能否突破.《文匯報》;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進入自駕交流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TQmX28BMH2_cNUg_K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