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記者 吳雨 張千千
一季度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7.1萬億元,同比多增1.29萬億元,為疫情防控、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增貸款主要投向了哪裡?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如何?個人消費貸款可有改善?這些引起市場普遍關注。
超八成新增貸款投向企(事)業單位
「當前貨幣政策逆周期調控效果逐步顯現,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斷增強。」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在一系列貨幣政策支持下,信貸投放力度和規模遠超去年同期,推動3月新增貸款規模大幅回升。
數據顯示,3月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85萬億元,同比多增1.16萬億元。一季度,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6.04萬億元。
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介紹,一季度貸款主要投向實體經濟,各項貸款新增總量的85.1%投放給企(事)業單位,短期貸款為企業正常經營提供了必要的流動性支持,中長期貸款則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長期資金保障。
專家表示,信貸供給增加與企業融資需求回升,從供需兩端推動了3月新增社融大幅回升,表內、表外融資均明顯增長,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速度進一步加快。
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提升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公開市場操作、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為市場提供了合理充裕的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整體下行,貨幣市場基金、結構性存款等市場化的類存款產品利率也隨之走低。
3月份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1%,增速大幅回升。專家認為,與國際對比來看,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較高,不存在流動性淤積現象。流動性合理充裕並不是大水漫灌,不論從我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數量來看,還是從利率來看,都距離「流動性陷阱」很遠。
個人消費貸款出現積極變化
擴大消費是對沖疫情不利影響的重要著力點,這離不開消費金融的支持。3月住戶部門貸款明顯好轉,尤其是個人消費貸款由降轉升,顯示出積極變化。
「住戶部門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消費部門,其信心增強有利於實體經濟恢復增長。」阮健弘介紹,受疫情影響,一季度居民消費信貸大幅減少,但3月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月新增個人消費貸款6094億元,扭轉了2月份凈下降的走勢。其中,個人住房貸款新增3472億元,其他消費貸款新增2622億元。
業內人士看來,除了消費信貸領域出現積極變化,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全面推進復工復產,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資金需求也逐步增多,3月份企業簽發的銀行承兌匯票開始明顯恢復,說明我國經濟在邊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