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慘敗,南雲忠一該不該背鍋?

2019-11-26     南方周末

作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方「總導演」的山本五十六對美日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是十分清晰的,但是他對美國人的戰爭意志存在嚴重的誤判。圖為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美軍「約克城」號航空母艦遭空襲。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

當偷襲珍珠港得手後,山本五十六感慨「我們驚醒了沉睡的巨人」,他已經意識到戰略上的失敗不可避免。

《決戰中途島》上映後的評價冰火兩重,這並不令人意外。與1976年的《中途島大戰》相比,新版本還是有不少進步的,創作者還原歷史真實的誠意滿滿,尤其是杜立特轟炸東京後中國軍民付出極大犧牲援救的橋段,表現了太平洋戰爭並非純粹的美日角力,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

當然,作為文藝作品,電影對歷史的還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影片中,多處暗示了第一航空艦隊司令官南雲忠一(國村隼飾演)的指揮失誤是日方慘敗的主要責任人,甚至被表現為本來就不該擔任這一要職。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在影片中,南雲忠一成為日軍的「不祥之兆」,始於對他的任命。在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與其愛將山下多聞之間的對話中,南雲忠一被認為是僅憑資歷獲得這一重要任命,真正合適的人選是小澤治三郎。很多軍事史研究者亦多採信此說,主要理由是小澤是以重視航母戰鬥力的「航空派」,而南雲是重視艦船的「艦隊派」,前者看上去更適合擔任指揮主力航母艦隊的人選。然而,這一理由頗為薄弱。

恰恰是「航空派」的山本五十六促成了南雲的任命,其中有籠絡「艦隊派」的政治考慮,更重要的還是奇襲珍珠港的作戰計劃得找一個航行能手,以保證艦隊安全通過異常危險的西風漂流帶為前提,而這恰恰需要倚重「艦隊派」的南雲發揮其航行特長。南雲對此也頗為自信,他在戰前表示,「對於如何航行至作戰海域,諸位不用擔心,只要你們能飛得起來,能把炸彈扔下去,炸掉美國軍艦,我南雲絕對就能把你們帶到作戰海域去!」他也的確做到了,在中途島戰役之前,並沒有人懷疑他的自信和老練。

南雲並不是糟糕的人選,拿他和小澤比較,多半源於黨同伐異的派閥紛爭。比如說,南雲忠一的水雷專家身份,被「航空派」之中的少壯軍官譏笑為「水雷屋」。可是,小澤在專業程度上並不高明多少——小澤是魚雷專家,甚至有「把飛行員當魚雷用」的批評。小澤指揮的後期太平洋戰爭中大量使用自殺式的「特攻戰術」,也可以印證那條批評。反而是「艦隊派」的南雲卻對航空兵愛護有加。可以想見,如果中途島戰役由小澤治三郎指揮,優秀飛行員的傷亡只會更大,即使取得一些更好的表面戰果,也無法彌補舊日本的致命短板:缺乏補充飛行員的能力。

更嚴重的是,日本缺的可不只是飛行員,石油、鋼鐵等多項戰略物資都需要依賴進口,美國是最主要的供應方。因此,從戰略上看,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非常荒唐的。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而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是日本的六倍有餘。更可怕的是,由於侵華戰爭的泥沼,日本已經開始進入了戰時體制,戰爭的「弦」已經繃得很緊了。而此時美國還沒進入總動員,其強大工業能力還未進入戰爭狀態。

作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方「總導演」的山本五十六對美日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是十分清晰的,但是他對美國人的戰爭意志存在嚴重的誤判。

山本五十六誤以為長期處於和平、富裕狀態的美國人沒有戰鬥到底的決心,他試圖賭一場大勝來掩蓋國力上的差距,迫使美國承認日本與之分庭抗禮的資格。但是,他沒有意識到社會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只會因戰爭的持續而擴大。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經過航校正規培訓的人數達十萬以上,掌握汽車駕駛技能、機修技能的人口更是遠超日本。山本五十六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身心強健、技能出色的民族怎麼會因暫時的挫敗而怯戰呢?

為了想像中的「逼平美國」,舊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的帶領下,可謂計謀百出。「奇襲珍珠港」堪稱計謀策略的典範,中途島作戰計劃也不失為大膽果斷的「兵法」應用。如果沒有密碼被破解的「偶然因素」干擾,很可能進一步擴大奇襲珍珠港後的局部優勢。甚至可以大膽想像一下,舊日本海軍進軍夏威夷的景象。但是,逼平美國的戰略目標只會越來越遠。

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以及驅逐艦63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壓倒性的實力差距面前,任何計策、謀略、兵法都是無用的。堅船利炮的背後,是美國人堅定的意志。偷襲也好,陷阱也罷,只會激起「巨人」的憤怒。可惜的是,山本的領悟來得太晚。

當偷襲珍珠港得手後,山本五十六感慨「我們驚醒了沉睡的巨人」,他已經意識到戰略上的失敗不可避免。與之相比,南雲在戰術層面的指揮失誤不值一提。沒有人能避免犯錯,區別只在於誰更輸得起。日本帝國誤以為戰爭狂熱、舉國皆兵的軍國主義帶來了額外的賭注,卻沒有意識到真正有價值的籌碼全在對手的手中。

這世上沒有永遠勝利的軍隊,卻有一戰而亡的國家。當聯合艦隊躊躇滿志地駛向珍珠港時,失敗已經不可避免。只是這場戰爭是以「倒敘」的方式展開,無論「Midway」發生什麼,都不會有第二個結局。

(作者系歷史、經濟學者)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關不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QYkp24BMH2_cNUg8i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