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珍藏六十三年的照片
——記陸兆坤烈士遺孀顧慶珠不平凡的人生
臨終時,她寧靜安詳,雙手緊握。親人們在老人緊握的右手中取出一個折的板板正正的小紙包,一層一層地打開,當打開最後一層時,在場的人們驚呆了。她手中緊握的竟是那張六十三年前丈夫南下臨別時留下來的,已經發黃的照片。此時此刻,親人們再也忍不住了,失聲痛苦。親人們把相隔六十多年的照片合在一起,讓其夫妻團圓。
革命烈士陸兆坤,出生於1916年,臨沂高新區湖西崖東村人,祖籍羅西街道辦事處東磊石村。兄弟五人,排行老二。老大為了生活,逃荒流落煙台。老三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外出多年,至今杳無音信。老四陸兆勝幼小時因家境貧苦,隨父親、叔父投奔湖西崖表親,靠父親為窯主幹活維持生計。老五5、6歲時因生活拮据,活活餓死。陸兆坤從小就在窯廠隨父幹活,嘗盡了舊社會人間辛酸,在幼小的心靈里,就埋下了對剝削階級仇恨的種子。
1943年,經呂其昌介紹,陸兆坤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更加堅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信念,決心為勞苦大眾謀幸福。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負責本村的民兵工作,帶領民兵與日偽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積極配合八路軍,拔據點,炸碉堡,反掃蕩,一馬當先;送軍鞋,救傷員,抬擔架,勇往直前。工作中表現出了超強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1946年被組織調任到臨沂縣朱陳區,任武裝部長。
1947年,臭名昭著的土頑王洪九及各村地主武裝組成「還鄉團」,對共產黨及革命群眾進行瘋狂的階級報復。面對血雨腥風的白色恐怖,陸兆坤毫無畏懼,鬥志堅定。他率領區武工隊與敵鬥爭,參加過數十次戰鬥。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臨沂人民終於在1948年10月10日迎來了解放。
1949年2月,為解放全中國,上級決定抽調大批幹部隨軍南下,開展新解放區工作。剛剛新婚不久的陸兆坤,因指揮有方,英勇善戰,被黨組織選定為南下幹部之一。他倍感光榮,毫不猶豫地服從黨的這一決定。臨行時,顧慶珠戀戀不捨,熱淚盈眶。她看著丈夫胸前戴著大紅花,威武雄壯,心裡也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滿懷深情地哽咽著說:「兆坤,你保家衛國,我們家裡人都高興,你好好乾,我會照顧好……」陸兆坤心情也不平靜,緊緊握著妻子的手,把剛剛拿到的照片遞給妻子,囑咐道:「這是革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希望你在家,照顧好老人,照顧好自己,想我的時候就看看這張照片。」最後語重心長的說:「等我!」萬萬沒有想到,這是離別,也是永別。陸兆坤離開妻子,隨臨沂南下幹部工作團,迎著濃煙未消的戰火,渡江南下,長途跋涉,輾轉兩個多月,到達浙江省蘭溪縣,被安排到該縣新組建的萬壇區,任區長。
此時的蘭溪混亂不堪,到處匪患成災,社會不寧,民不聊生。陸兆坤克服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等重重困難,為保衛新政權和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積極開展工作。1949年7月7日晚,陸兆坤剛從外村回到區駐地,副區長就向他彙報了有九個土匪回陳村進行搶掠騷擾村民。聽完彙報,他深感問題嚴重,事不宜遲。緊急情況下,陸兆坤親自帶領五名區中隊戰士和六名身著便衣的區、鄉幹部,立即出發去兩里外的陳村,圍剿土匪。剛一進村,即與土匪碰了個對面,隨即發生了激戰。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和同志們一起浴血奮戰。結果,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被躲在暗處的土匪打中腹部,傷勢嚴重,經全力搶救,終因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土匪被及時趕到的解放軍全部消滅。隨後,蘭溪縣軍民為陸兆坤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會後,將陸兆坤的遺體安葬於蘭溪城東郊大雲山麓,立碑紀念。
當丈夫犧牲的噩耗傳到老家時,妻子顧慶珠絕對也沒想到,白天黑夜,盼來盼去,竟盼來了這一不幸的消息。猶如五雷轟頂,瞬間被徹底把她擊垮了。她無法接受丈夫犧牲的事實,丈夫在她的心中不僅是革命伴侶、親密愛人,更是他堅強的精神支柱。在丈夫南下的多少個日日夜夜,無論多苦、多累、多難,一想起丈夫在革命隊伍里,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再大的困難她都能微笑面對。盼只盼,全國解放了,丈夫勝利歸來,夫妻團圓,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她不相信那個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和堅強信念的錚錚傲骨漢子,這麼年輕就犧牲他鄉,怎麼會這樣悄無聲息的離她而去。她太愛丈夫了,因為愛,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她苦並快樂地工作著,愛,給她帶來生活的動力。
在丈夫走了的多少個日日夜夜,勞累一天的她,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在夜晚與丈夫夢中相會,可美夢醒來仍是空。痴痴望著丈夫離別時留下的那張照片,久久端詳。他是那麼英俊瀟洒,善解人意;一身正氣,無所畏懼。丈夫答應過的,等革命完全勝利了,會陪伴她過上和常人一樣的生活。如今,這一切的一切化成了泡影。多少個夜深空寂的夜晚,對孤燈,思緒萬千,淚水漣漣。這讓她本就虛弱的身體難以承受下去,顧慶珠大病一場。在家人的安撫和上級領導的關懷下頑強的挺過了那段特殊時期。由於心靈受到了嚴重創傷,她神經質地堅信丈夫還活著,只是南下去工作了,終有一天會回來的。
顧慶珠在萬分悲痛中,與家人商議,還是讓英雄的丈夫,魂歸故里吧。於是,由陸兆坤四弟陸兆勝前往浙江蘭溪與當地政府協商辦理遷墳事宜。當地政府尊重家人意願,協助陸兆勝將裝有烈士遺骨的棺槨,用車運回湖西崖村。顧慶珠多麼想看看分別數年的丈夫最後一眼,打開棺槨,看到丈夫的遺骨,她如夢如幻,臨行前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怎麼也無法接受這一現實。她聲淚俱下,幾次昏厥。一聲聲哽咽的哭聲,撕心裂肺,訴說著壓在心底多少年來對丈夫的思念。她看到丈夫一隻手還是放在肚子上,好像還在捂著流血的傷口,妻子心疼不已,悲痛欲絕。眾鄉親,觸目傷懷,黯然淚下。
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按照當地風俗給陸兆坤烈士舉行了葬禮。在葬禮上,鄉政府領導致悼詞,深切緬懷陸兆坤烈士的英雄事跡,高度讚揚了陸兆坤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壯烈犧牲的精神,深情地鞠躬,告慰先烈英靈。下午將陸兆坤烈士遺骨安葬於原籍磊石村南山陸家老林。1996年,羅莊區民政局立碑,上寫「革命烈士陸兆坤之墓」。昭示後人,銘記先烈。
為了弘揚烈士精神,保障烈士遺屬生活水平,上級領導安排顧慶珠到八塊石瓷廠干臨時工。在這期間,莊鄰親友多次勸她再嫁他人,將來老了好有個依靠,可她一直沒有答應。為了慰藉對丈夫的思念,徵得政府同意,在1965年(顧慶珠時年33歲),由湖西崖「四清」工作組大隊長劉玉成同志聯繫,領養了一個女嬰。給養女起名為陸紅霞,其寓意吉祥、喜慶……這充分表達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著對丈夫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望。抱來養女時,正好顧慶珠的弟媳剛生了孩子,於是她上班時把孩子就放在娘家。弟媳深知大姐的不易,更理解大姐的難處,每每把奶水優先喂給小紅霞,自己的孩子有時餓得直哭。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也到了退休年齡,因她是臨時工,按政策孩子不能頂替其工作。於是,她就去臨沂地區工業局向領導彙報了她的情況,領導聽後非常重視,報請上一級領導同意,對其予以特殊照顧,安排陸紅霞為八塊石瓷廠正式職工。
政府始終沒有忘記革命烈屬,1993年,上級民政部門出資,委託湖西崖東村村委在本村東邊,按照當時村民的生活標準,幫顧慶珠蓋了四間出廈的瓦房。後來因舊村改造拆掉,村裡又在後面給蓋了三間一層的平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於2001年,在沒有麻煩政府的情況下,母女傾力把平房改建成了二層樓。
隨著紅霞長大成人,結婚生子,顧慶珠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然而,噩運似乎總不願放過苦命人,就在顧慶珠準備安享晚年的時候,厄難之手再次伸向她。還不到不惑之年的養女,因企業倒閉,失去了工作,家庭壓力太大,於2004年夏天不幸離世。老人家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兒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痛入骨髓。世上最令人悲痛的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人生最大的痛苦,讓年近八十歲高齡的顧慶珠老人,無一倖免。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心智與體力已大大衰弱的顧慶珠如同風中搖擺的燭火,行將熄滅。似乎在尋索這世間尚有什麼未曾品嘗的悲苦,大限彌留之際,顧慶珠枯萎的臉上竟泛起了紅暈,一遍遍喃喃自語:「要去見他了!我要去見他了……都這麼老了,他還認得俺不……」在迷迷糊糊中,她好像又看到了希望。2011年農曆11月5日,顧慶珠,這位可親可敬,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在家中去世,享年86歲。
臨終時,她寧靜安詳,雙手緊握。親人們在老人緊握的右手中取出一個折的板板正正的小紙包,一層一層地打開,當打開最後一層時,在場的人們驚呆了。她手中緊握的竟是那張六十三年前丈夫南下臨別時留下來的,已經發黃的照片。此時此刻,親人們再也忍不住了,失聲痛苦。親人們把相隔六十多年的照片合在一起,讓其夫妻團圓。望著這張合影照,人們浮想聯翩,念念不忘。多少年的等待,多少年的期盼,他們終於在天堂團聚了,願他們在和平的天堂里,幸福美滿,相互攙扶,一切安好!
高鵬程 整理 張啟榮 潤文
參考資料:《臨沂高新區文史資料》之《陸兆坤烈士傳略》周文進、《六十三年的等待》李春雨
那些記憶,或明或暗。
那些印痕,幽深綿長。
一枝一葉,一街一巷。
講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長。
歷史足音 往期精彩
「馬廠湖」的前世今生 | 湖西崖的由來 |
山鄉藝人楊二能 | 西疊莊千年銀杏樹的故事 |
臨沂縣委在烽火中誕生 | 想起崔莊「會」 想起姑姑 |
前黃土埝村的私塾 | 魯南瓷都——湖西崖 |
燕車~兒時的記憶 | 英雄血染國柱村 |
橫掃敵據點 | 說說俺村業餘劇團 |
盧家湖村家鄉保衛戰 | 憶澗頭軍演 |
李家紅嫂救八路 | 東疊莊的來歷 |
湖西崖小吃「豆腐腦」 | 蜈蚣三忌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