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專業火爆,約180所高校過審,搶占先機還要腳踏實地

2020-03-06   教育思享

多年來,許多科幻電影描繪著未來的世界,而其中最多的元素,可能是那些酷炫的科技。

或許,這些科幻元素,並不遙遠,尤其是近年來火爆的「人工智慧」。

近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約180所高校通過了新增人工智慧專業的審批。這一舉動意味著教育資源開始重視人工智慧方面,而這樣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許多產業,「人工智慧」極有可能將在一段時間內成為許多人眼中的「香餑餑」。

「研究生計劃增量,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時,教育部也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做出了一定調整,可謂是最應時的舉措,也是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的典型。

未來科學在社會各個方面的占比,將會越來越重,而「人工智慧」也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極大釋放人力資本的同時,將需要更多的人員投入到腦力勞動,從而使人類進一步從勞作中得到解放。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19)》,2018年,在我國745家人工智慧企業中,577家企業發生了融資事件,融資總額為3832.22億元,是2017年的2.04倍,排名全球第一。

或許,近幾年來,人工智慧產業方面還存在著技術上的不足,甚至有些還停留在抓取數據層面給人以空有形式的感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沉澱,那麼未來人工智慧會變得更加成熟,吸引更多人才從事這一領域。

當然,面對「人工智慧」的「擴軍」,也有網友表現出了擔憂:「希望新開專業別流於形式就好。」

這樣的擔憂並不無道理,人工智慧領域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泛,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邏輯學、語言學等不同領域的交叉。如果是盲從地開設,缺乏相當的教育資源支撐,那麼未必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或許對於高校和學生來說,搶占先機,未必就能夠擁有未來。

對於高校而言,「人工智慧」方面需要科學嚴謹的設計,才能避免高大上專業名稱之下的空泛。或許,這不僅需要高校整合自身學校的資源,更要聯繫相關領域的領頭企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設計課程,培養相關人才。

隨著「人工智慧」領域的興起,作為學生,也要理性的選擇。因為該領域十分龐雜,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腔熱情,更要有沉下心思啃難題的勇氣。因此,面對「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專業,學子們要冷靜地思考,切莫盲從。

2020年,即將面對高考的學子,也即將面對大學和專業的選擇,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專業,未來才不會太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