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等級制度結構的終極解碼

2019-12-08     百科探索解密

1、恆星系

恆星是天體中最為基本的單元,恆星的質量大小結構多種多樣,有很多不同的情況。但是單獨的恆星系包括了恆星,行星,衛星,彗星以及周圍一切被這可恆星質量所主導的塵埃,冰塊,氣體等等。不是所有的恆星系只有一個恆星,很多恆星系都是雙星,甚至三星。最近鄰的半人馬座3星,就是3顆恆星組成。

2、星團

如果恆星之間很近,數目很多,就可以成為星團。分為兩種,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恆星的形成是一大塊星際星雲不穩定,探索而形成的。所以恆星都是結伴而生,如果形成之後恆星沒有分開,就會形成星團。疏散星團往往有成千上百的恆星,他們分開的相對較為鬆散,如昴星團。如果星雲質量很大,中心質量很高,就會產生大量的相似的行星,它們離得很近,呈球狀分布,就形成了球狀星團,有的球狀星團有百萬顆恆星。

3、星系

星系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穩定的引力束縛機構和一個相對獨立的集團,星系包含了上百萬直至上萬億顆恆星,以及相當多的氣體,塵埃,黑洞,星團,暗物質,甚至陪伴的小星系。星系分為橢圓,漩渦,棒漩,矮星系等分類,形態千差萬別。


銀河系是一個棒漩星系,包含大約2千億顆恆星,以及相當多的暗物質,中心包裹一個大約四百萬太陽質量的中心黑洞,中心核球,棒狀結構,數條旋臂,幾十個衛星球狀星團,20多個伴隨矮星系,著名的有大小麥哲倫雲。我們的太陽就是在一條旋臂上。

4、星系團和星系群

星系之間也是由於引力束縛的,星系之間也會互相吸引,甚至合併,成團。著名的室女座星系團,包含了上千個臨近的星系。星系團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單元,宇宙中星系團屬於星系密度較高的地方,還有些地方星系密度很低,被稱為空洞。

5、宇宙與大尺度結構

宇宙是所有客觀物質的總和,由於星系是僅次於宇宙的下級單位,宇宙又被稱為總星系。


由於光速的限制,我們只能看到宇宙的一部分,這部分被稱為「可觀測宇宙」,包含了數十億個星系。


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被稱為宇宙的大尺度結構。數十年的觀測表明,宇宙和一個複雜的蛛網一樣,也是存在這各種各樣的纖維結構和空洞。SDSS數據給出,宇宙中存在著星系密度超過平均密度5倍的星繫結構,被稱為「宇宙長城」,也有著星系稀少的區域,也叫做「巨洞」,這些可以被認為是可觀測宇宙的最大的結構了。

由於宇宙是膨脹的,並且年齡有限,所以我們看到宇宙是黑暗的,從宏觀來說,宇宙中的物質非常稀少,比地球上的最高真空也要空數億倍。極端情況下,存在著一立方米只存在一個原子的區域。但是由於宇宙的巨大,各種各樣的結構是隨處存在的。所以不用擔心,在任何地方,宇宙都是到處閃耀著星光。如果你的眼睛能夠看到微波,那麼恭喜你,宇宙存在著一個微波背景輻射,在微波段宇宙是處處明亮的。


宇宙之外是什麼樣的呢?不知道,這個是終極問題了,由於宇宙本身就是一個黑盒子,所以我們是無法知道外面的世界的。任何對於這方面的解釋,在目前的科學看來,都是玄幻的,也許神學能解釋,但是不會有任何被科學可以認同的結果。

最終,宇宙本身,半徑在140億光年左右,這幾乎就是整個可見宇宙的範圍了。當然,這裡的宇宙是再共動坐標系的。如果換算成正常的坐標系則有460億光年。


非常有意思的是,宇宙中存在著巨大的Great Wall 和巨大的 Void.但是宇宙自身,竟然是比較平均的。換句話說。宇宙學現在認為,宇宙存在著基本假設:分布均勻,各向同性。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處在宇宙中任何一個位置,他是不會感覺到和其他地方有任何不同。正如一個在地球儀上的螞蟻,它是不會感覺到球面上是否存在中心的。而具體的原因,一種是觀測的支持,另外也是哲學和美學的需求,宇宙就自身來說,是平均的,和諧的。至於追根究底的答案,還需要探索。


談到宇宙學,宇宙確實充滿了奧秘,也非常有意思。物理學認為宇宙存在著一個環,那就是最大的宇宙結構和最小的粒子之間,其實存在著非常多的聯繫,好似一個咬著自己尾巴的蛇,從頭到尾,又從尾到頭,是密不可分的,這或許是我們對於宇宙最好的認知吧?

或許,宇宙從最大的結構到最小的粒子,存在著最基本的關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F3z524BMH2_cNUg4t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