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年,
你的人生都經歷了哪些故事?
如果你也有 ——
動人的經歷
傾訴的渴望
只要付出一點勇氣
我們就能用戲劇的舞台
裝下你所有的隻言片語
關於《美好的一天》
2013年在北京被觀眾談論最多的作品
劇場作品《美好的一天》2013年九月首演於北京。因其難以被歸類的的劇場美學和切入中國現代化背景下的私人敘事而引起廣泛關注,成為2013年在北京被觀眾談論最多的劇場作品。
演出由20個表演者在劇場裡的私人口述構成,表演者都是生活居住在北京的各行各業的「非演員」——年齡、職業和籍貫都不相同。他們所講述的都是他們人生中的真實經歷。劇場裡的私人口述成為地理政治學意義上的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口述史的一部分。
《美好的一天》2013年首演於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演出時,表演者每人攜帶一隻話筒和一個發射器,每人都有一個獨立的頻道。觀眾每人配備一個耳機和一個收音機,可以隨時切換、選擇傾聽各個頻道的講述。演出時長70分鐘左右,表演者們不間斷的講述占55分鐘。
走過北京、杭州、上海、深圳、香港五個城市,七年的時間裡,《美好的一天》參與者累計超過100人,年齡橫跨16歲-91歲。不同地域的講述者在劇場中持續釋放著城市、歷史與私人記憶交織的能量。
演出歷程
2013年北京版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北京國話先鋒劇場
2016年上海版
聚裂ReActor,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7年杭州版
杭州西溪天堂藝術中心
2018年深圳版
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深圳福田文化·音樂主題館
2018年香港版
香港黑盒國際藝術節,香港黑盒劇場
相關評論
「這個戲不是在關照他人,而是通過台上他人使你關照自己。」
——北小京看話劇
「94.7兆赫的姑娘,你的繼父和你婦產科的實習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個養狗的哥們,你的哈士奇還好嗎。」
——阿草籽兒
「然後你就會知道,最好的故事大概一直在被我們錯過又錯過;而美好的一天,就是你永遠不知道它會怎樣結束。」
——呂彥妮
「的確是『第一次帶耳麥拿個收音機看戲劇』,這個沒有情節但同時有無數情節的劇實在考驗人耐性,粗糙中帶著細膩,混亂中又體現秩序……讓最平凡的生活灑下、鋪開又沸騰,這的確是種『現代藝術』。
牛逼這樣的話我說不出口,有人可能覺得像是現代舞,我沒這麼感覺,我想起小時候自己在家裡陪客人看電視,然後爸媽在廚房做飯的情景,有紅燜大蝦,你能想像那個蝦慢慢變紅的感覺,有燉雞湯,嘟嘟嘟嘟,有普通的炒土豆絲,唰的一下,有溜肉片,茲茲的竄著味兒……舞台上所有這些故事沒有英雄、美女、傳奇和幻想,更沒有榜樣、標準和價值評判,這戲不是演在舞台上的,是演在每個人的心裡的。」
——落楓
「而演員們不知道芸芸眾生中誰在傾聽自己,只能自說自話,也從不互相傾聽——這不正是我們今天人與人關係的寫照嗎?」
——王潤
這個戲每個演員都那麼普通那麼美那麼磊落那麼真切那麼平易那麼有節奏那麼稚拙,一出最帥的現代舞,一個聲音的交響樂,一首關於地平線的詩,一本你在地鐵里撿到的日記。今晚看完戲後,還吃了一顆巧克力,真是美好的一天!
——孟京輝
關於新青年劇團
新青年劇團由李建軍導演創立於2011年。劇團致力於探索新的劇場美學,用劇場介入中國當代生活。主要作品有:《人類簡史》(2019),《大眾力學》(2018)、《飛向天空的人》(2015)、《美好的一天》(2013)、《25.3KM》(2013/2014)、《影喻》(2012)、《狂人日記》(2011)。
曾獲邀參加藝術節:烏鎮戲劇節、柏林邵賓納FIND戲劇節,義大利VIE戲劇節,德國魯爾藝術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杭州當代戲劇節,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德國柏林「中國之秋」戲劇展演,兩岸小劇場戲劇節,澳門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
關於李建軍
李建軍,獨立劇場導演,生活工作於北京。
李建軍是中國當代劇場藝術的重要實踐者,他的一系列劇場作品體現出對普通人生存情境的關切,他將視覺藝術的歷史性經驗和對劇場媒介的研究結合起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的系列作品因其批判性的文化立場和對劇場美學的探索而受到廣泛關注和爭議。
《美好的一天2020》
2020年,新冠疫情將劇場行業帶入嚴冬。在劇場行業剛剛開始復甦之際,《美好的一天》將重回它的誕生地北京。
表演者招募詳情
必須工作或生活在北京。
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
無需具備表演經驗。
各行業 /身份 /性別 /年齡人士均可參加.
演出時間為2020年 9月
我們將根據您的時間完成採訪和排練
有意參與者請將自我介紹 /個人照片 /聯絡方式發送至:
劇團同時招募一名全職實習生,如果你有中文、新聞相關專業背景,歡迎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