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戲曲中,有一類以武藝見長的角色。或是沙場武將,或是江湖豪客。他們身手矯健,出手不凡,總是舞台上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這就是武生。
而武生背後的故事,也往往和他們的戲文一樣起伏跌宕!
舊時的上海灘,曾有個無人不知的名字,他身懷絕技卻幾度潦倒,他的演出常常爆滿,但他卻不組社,不唱堂會,而且從不謝幕。
他壯年時早已聲名鵲起,卻十年間不能登台,被迫遠走他鄉。他的很多創造令人嘆為觀止,但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說他是旁門左道。
他就是一代京劇大師——蓋叫天。
//
蓋過譚鑫培
- 自成一家,獨樹一幟 -
1901年時,拱宸橋附近是杭州最繁華的地方,蓋叫天三個字就出自這裡。
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原名叫張英傑,藝名金豆子。他為何又改名蓋叫天呢?蓋叫天在他寫的《粉墨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話:
本來我的藝名叫「金豆子」,是天津隆慶和科班的老齊先生起的。他瞅我長得精神抖擻,挺有斗性,又演的是武戲,才給起的這名字。
這會兒我十三歲,人站在那兒,象個畫眉鳥似的,挺精神的。可是唱文戲用這名兒便不怎麼合適,所以到了杭州大伙兒給我合計著另外起個藝名,研究來研究去有說叫「小菊仙」,我不喜歡。
那會兒譚鑫培叫「小叫天」,我說我就叫「小小叫天」吧,我的意思是借著他的名兒,弄點小米吃。不料在座有一個人瞧不起我,在一旁冷笑說「哼,你也配叫這名兒!」這一下把我說火了,我年少氣盛,和他當場頂起嘴來。為什麼我不能用這名字?能把人看死了嗎?不光是繼承前輩的藝術,我還要自成一家、「蓋」過叫天,獨樹一幟呢。
就這樣,我意氣用事地用上了「蓋叫天」這三個字。
那時最有名的皮黃藝人,就是被尊為伶界大王的譚鑫培。
譚鑫培藝名小叫天,是當年慈禧太后最為賞識的名角兒之一。
當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男孩一時氣盛把自己小小叫天的藝名改成蓋叫天時還不知道多少坎坷與榮耀會隨著這三個字向他走來。
//
含著血唱完了整齣戲!
- 不翻沒有小米兒吃 -
兩年後,15歲的蓋叫天已經小有名氣,不想一次演出《花蝴蝶》時卻不慎摔斷了左臂。
雖說手臂後來漸漸康復,但這事兒卻在年輕的蓋叫天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
而就在這時,一次不經意的偶遇讓他走出低谷。
《粉墨春秋:蓋叫天舞台藝術經驗》截圖:
「學到老」三個極普通的字似乎讓蓋叫天看到了一種無時無刻不吸納百川,蓬蓬勃勃的生活。為了這憧憬,拼一條命賭一把!
那晚從高桌翻下時,因為用力過猛咬破了舌頭,他含著血唱完了整齣戲!
此後的蓋叫天在經歷了自負,自卑之後,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他自信已經找到了最好的師傅,這也讓他的表演越來越有別於其它一般的風貌。
//
活武松 · 真霸王
- 不服輸!-
上世紀三十年代起,蓋叫天的《武松》越來越深入人心,不僅因為他很好地繼承了前輩藝術家的精彩創造,更因為他在表演中融入了更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對人物的理解。加之博採眾長,功力深厚,使得武松的形象異常鮮明飽滿。
為什麼叫活武松呢?據蓋叫天的孫子張獸麟先生回憶道:
爺爺到上海一次一次地演武松,一次比一次地好,一次比一次有新東西,有人物,又鮮活,所以上海觀眾承認這就是活武松。
我祖父呢是北方的,11歲開始闖蕩江湖,闖上海灘。因為上海的武生不得了啊,競爭非常厲害,沒有絕招兒在上海站不住的。
比我爺爺扮相好,比我爺爺條件好,嗓子好,比我爺爺的武功好都有人,為什麼蓋叫天能站住腳?
就因為他執著地追求藝術!不服輸!
不服輸的性格使得蓋叫天尤其鍾愛那些戲文中的英雄壯士。
霸王項羽是京劇舞台上極具代表性的一個人物形象,常常由花臉或者武生演員來扮演。
那時最被人們稱道的項羽出自楊小樓。楊小樓是京劇史上最著名的武生大師之一,身材魁梧扮相威猛,以至於當時人們說起楚霸王就會想到楊小樓。
對於這樣一個早已形成定式的藝術形象而言,身材並不高大的蓋叫天幾乎不具備任何優勢。
演霸王怎麼演,首先你要扮相吧,個兒矮沒東西,他就動腦子。
虎頭靴,厚,寬,大,身上背著鞭,弓袋,箭壺,插得一塌糊塗。也不勾臉,改良了,搓臉,絡腮鬍子,紫紅臉。
他那盔頭是什麼,杭州有個叫六和塔,他往那兒一看,誒,這個好,把上頭那個小寶塔扣腦袋上,後來把翎子再插上去,兩三尺高了。
改良的行頭跟楊小樓的不一樣,那個神氣啊,不得了!
就這樣,像楚霸王一樣不服輸的蓋叫天,不僅在上海灘站住了腳,而且很快紅遍了江南,但也正是這樣的性格,讓大紅大紫後的蓋叫天卻再次陷入困境。。。。。。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