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給農業創造哪些「不可能」?

2019-12-26     農林衛視

近幾年,人工智慧的身影隨處可見,從醫療、家居到物聯網,再到交通、金融、製造業等等,可以說,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已勾勒出越來越廣闊的想像空間。您知道嗎,當人工智慧遇到農業,也會擦出非同凡響的火花。

人工智慧真的能給傳統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嗎?

人工智慧又將給農業生產創造哪些「不可能」呢?

目前,人工智慧在我國農業領域已經風聲水起。比如養殖領域,養殖業作為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人工智慧投資者的「寵兒」,備受業內外人士關注。如騰訊的「AI生態鵝場」、阿里、京東、網易的「AI養豬」等。除了生豬養殖,人工智慧在糧食及蔬菜種植領域也被充分利用。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從看天吃飯到看AI吃飯,人工智慧為農業帶來新的變革和轉變。

No.1

種子的選育和檢測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深知在農作物宜栽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工作,比如選種。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種子質量直接關係到農作物的產量。種子的純度和安全性檢測,是提升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通過人工智慧選種和檢測,對提高農產品產量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No.2

智能種植

在傳統農業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搭載人工智慧技術將有助於緩解農民的負擔,比如通過人工智慧管理灌溉用水,甚至通過人工智慧預測農作物正確的收穫時間,大大降低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例如在種植、管理、採摘、分揀等環節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完成,實現農業種植的智能化與自動化;再比如,根據土壤環境,結合市場行情預測,推測出今年這塊地適合種玉米還是大豆。

No.3

農作物的監控

在過去,農作物監控都是通過肉眼觀察,有了人工智慧,可以預測天氣狀況,準確掌握澆水的正確時間;還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監測雜草和害蟲問題;而來自資料庫的雲共享信息可以幫助農民利用收集到的數據,為農民提供最好的服務。

No.4

土壤灌溉

通過人工智慧反饋進行土壤管理。通過對土壤濕度的實時監控,利用周期灌溉、自動灌溉等多種方式,提高灌溉精準度和水的利用率。這樣既節省用水,又保證農作物良好的生長環境。

人工智慧在農業上的應用可謂全方位覆蓋。從選種、耕種到作物監控,再到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收割等。不僅能夠幫助提高效率,也能實現綠色農業。總之,在農業生產中,人工智慧有助於農業生產精細化,從而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我國人工智慧與農業領域深度融合還面臨著多重挑戰,比如,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薄弱、應用於農業技術還處於基礎階段、人工智慧農業機器人的研發還不成熟,在投入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等,這要求有關部門從基礎設施、技術供給、產業需求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促進人工智慧與農業領域的深度融合,探索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在支撐能力方面,著力強化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及農業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在技術供給方面,持續提升農業領域人工智慧技術供給水平;在產業需求方面,大力培養農民應用人工智慧的意願與能力,不斷地進行技術指導和相關知識的普及。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將最終實現。

來源:農業科學、農業科學研究院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ARDRG8BMH2_cNUgDw9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