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之王》被指侵權,易小星「強勢」反擊,他只跟命運打

2020-12-12     三聲

原標題:《沐浴之王》被指侵權,易小星「強勢」反擊,他只跟命運打

和解,是電影也是易小星生命中的重要主題。

作者 | 連然

01 | 「沐浴文化源遠流長」

易小星的新電影上熱搜了,在正式上映的第一天。據韓媒報道,韓國望月人公司聲稱《沐浴之王》非法製作和侵害著作權,易小星在微博上回復稱,「我們的故事和韓國漫畫毫無關聯……原創作品,謝絕碰瓷搗亂」,並擺出態度:奉陪任何法律上的行動,但不參與口水仗。

在前兩天的首映後,主演彭昱暢對觀眾喊話,「你們的支持,是叫獸重返電影圈的力量!」在處女作《萬萬沒想到》大電影過去5年後,叫獸易小星再次出山了。

從左至右:易小星、彭昱暢、喬杉

這是一個關於搓澡的故事。靈感要追溯到十一二年前,那時易小星在山西晉城做工程,第一次去搓澡,是帶他的師父請他去的。「好像之前師父因為什麼事罵了我一次,把我批評了一頓。但他後來發現那個事也不完全是我的錯,可能覺得我有點委屈。所以他請我去搓個澡,讓搓澡工給我按摩一下,放鬆一下」。

在這之前,他一個湖南人,從沒進過澡堂,是在參加工作之後,身邊有一些北方朋友跟他說搓澡很舒服,沒有搓過澡就像沒有洗過澡一樣,是個髒人……

進澡堂之前他進行了番思想鬥爭,「一定要去嗎?自己在浴室里自己洗一下,沖個涼不就挺好了嘛」 ,但師父喊他,他還是去了,「第一次進澡堂,還是跟自己平常特別嚴肅的一個領導進澡堂子,感覺特別詭異。幾十個赤身裸體大漢站在你面前那種感覺是很可怕的,很崩潰。」

不過一旦泡進池子裡面,其實心理負擔就都卸下來了。在澡堂里,不管貧富貴賤,脫了衣服眾生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兩人赤誠相待,搓澡的時候泡在池子裡,說話也輕鬆隨意了不少。「也沒有刻意去聊之前那個事情,男人之間不講那麼透嘛,他反正也跟我講一些道理,大概意思我也知道,也確實從那之後,更加愛我師父了,擋酒之類的更加靈活了……會覺得師父可能也不是那麼高高在上,也不是那麼嚴肅,會像一個朋友,或者一個親人一樣。」

靈感變成故事是在2018年,易小星看到微博上有很多人在熱烈討論南方人第一次進澡堂子會是怎麼樣,自己當年第一次進澡堂的感覺又浮上腦門,真的經歷過搓澡一整套流程下來,包括搓澡工師傅給人的按摩,搓洗的過程之後就會發現,為什麼搓澡在北方受歡迎,它是有原因的。

「這個事情本身很有人情味,首先,你跟同伴一起去,會有社交的屬性;然後搓澡工師傅可能會跟你聊天,他有點像是澡堂里的心理醫生這種感覺,滿足交流的需求;再一個,整個環境比較溫暖,並沒有之前所理解的那種特別悶濕、潮熱的不適感,北方的澡堂那種暖的感覺是包裹你的,甚至可能讓你有一種回到羊水的感覺,你泡在池子的時候會覺得真的有回到嬰兒那种放松感,心理壓力跟負擔全部卸下,很舒服。」

除了人情味跟溫情感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趣味。很多北方朋友在跟易小星聊天的時候會說,澡堂子裡邊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沈南就跟他說過,以前小時候在澡堂子的時候,搓澡工力氣特別大,自己在那死扛不吭聲,「東北男人絕不認輸」,結果第二天發現自己胎記被搓掉了,這個情節他也放在了電影里,這些事情本身有很多趣味,而且這些趣味是屬於真實生活里的趣味,易小星覺得挺適合做一個喜劇片。

但喜劇需要反差。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做了一個富二代失憶變搓澡工的故事。天天待在潮濕環境中的搓澡工,不光得賣力氣,還得講技巧,還得有心理醫生那種修養,關鍵是掙的也不多,「這麼一個卑微的職業,要形成一個反差的話會是什麼呢?如果是一個富二代失憶了去當一個搓澡工,一個瞧不起小人物的人,去當搓澡工,應該會蠻好笑的。」

他接著做起了研究,發現中國的沐浴文化,搓澡文化是挺有講究的,挺源遠流長的,並不是一件普通消費的事情,「它是有師承,有流派,有很多細節在裡面,是一個很講手上功夫的一個工種,而且是自古有之,就像茶文化、酒文化,功夫文化一樣,沐浴文化是一個源遠流長的,能夠有電影質感的東西。」

其實很早之前國內就有拍在過澡堂的電影,1999年,第六代導演張揚的《洗澡》上映,拿下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不過,那是一部以小人物折射社會變遷的電影,在影片結尾,澡堂最終成為了廢墟。

02 | 「這是我拍的嗎?」

今年10月25號,易小星轉發了官博祝彭昱暢生日快樂的微博,粉絲才知道他不聲不響地拍了部電影。做大綱到最後剪輯,花了18個月,拍攝用了66天。很多人在問他,「叫獸,我可以帶我孩子一起去看嗎?」「這是一個合家歡電影,您大可放心帶著孩子一起來看。」

他在電影中想要表達的主題是和解——兩個不同階級、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因為同樣的孤獨而產生和解的故事。和解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主題之一,但他其實是很難和自己達成和解的人,甚至對自己比較苛刻,如果別人跟他合作出現什麼問題,他不太會責備別人,反而會很容易責備自己,「我永遠第一個想是不是我哪出現問題了,所以有時候心裡事情會比較多,壓力會比較大。就是討好型人格吧。」

人性格的形成跟原生家庭有關係,「我父親小時候永遠跟我說你不夠好,你不夠優秀,你看別人家孩子怎麼樣,我做出一個什麼事情,他永遠都會第一時間跳出來說我不行。我媽也是特彆強勢的人,也是從小對我做出的任何成績都是不認可的,所以從小我就有那種討好型的人格在」,但他又覺得,從一個積極的方面來講,正是這個討好型人格決定了他為什麼要做喜劇,「因為我想看到別人笑」。

「你知道當時我第一部電影出來,誰第一個打電話過來說,聽說你拍了個爛片?是我爸」,當時易小星正處於被口碑所困擾的階段,來自父親的那句「爛片」,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

後來,直到現在,他跟父親也沒和解,沒和解的原因是因為不需要和解,「不需要就是,他再怎麼說我也不在意了,我理解他了。以至於以前發生的事情對我造成的傷害也不在意了。但我們也沒有特意去走一個什麼程序,我爸也沒跟我道歉,他以後可能還是會繼續像以前那樣……但是我不在意了。」

理解的建立大概與易小星自己在這些年成為父親有很大關係。當他自己要教育小孩時,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人格這個東西是改變不了的。他的父母是,他也是。所以他也沒有硬要逼自己從討好型人格變成別的樣子,「人格雖然不可改變,但是能意識到它的存在就是好事,你儘量減輕他的負面影響,去發揮他的正面影響,人能做到這一步已經算是不錯了。」

還有一種可能,「在路演的時候我見到觀眾特別開心,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我想見到我的觀眾所以我去拍個電影,這樣我才能去見到他們,這好像也挺浪漫的。」

他的觀眾們看到了電影,給了他回應。在成都路演的時候,有一個女博士站起來發言,說自己很早就是易小星的粉絲,一路讀博讀到現在第一次見到易小星真人,看完《沐浴之王》之後,她很直白地說,叫獸,你這個片子比上一部電影進步太大了。她還專門發一條微博說,上一片子確實有點失望,覺得叫獸拍長片沒有想像中的好,但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她特別滿意,她覺得進步特別大。

這是一種回應,還有一種回應讓易小星感到傷感,那是個從《萬萬沒想到》時代跟過來的粉絲,現在也在圈內,他看完電影之後,跟易小星說,「叫獸恭喜你拍了這部好電影,我特別為你高興,但是又特別難過,特別難過的點就是,我覺得這不像叫獸的電影,我希望你以後還是能拍屬於叫獸的電影。這個好電影其他人也能拍出來,但這不是屬於我那個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叫獸拍出來的東西。」聽到這個的時候,易小星心裡又難過了一下,但是先拍著再說吧,先拍著合格的電影出來再說,以後再說好不好吧。

其實這種情緒在他第一次看完整剪輯的時候就有了,「我真的恍惚一下,我看到片子就想,這是我拍的嗎?我都不太確定這是不是我拍的,就會有一種做夢的感覺,我不太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但確實出現了這種感覺,也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好還是壞。也有可能是說,當創作者往那個目的去走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狀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拍出這麼個戲出來,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易小星擺擺腦袋。

他說他傷感,「我會挺難過的,我會覺得自己沒了,好像叫獸沒了。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們只在意這是不是一個好電影,我自己可能還殘存一點意識,就是這是不是我的作品,可能還是愛自己的那種心理在作祟吧。但是我安慰自己,何嘗又不是一種重生呢,現在只能這麼安慰自己。」

是的,他自己看都不像自己拍的,個人的風格在電影沒有凸顯,沒有能夠讓大家一眼能夠認出來是易小星導演的作品。但是話又說回來,《沐浴之王》確實更加類型化,確實更加擁抱大眾觀眾了。「我覺得路得一步一步走,尤其對於我這種非天才型的創作者來說,風格的完善形成可能還是需要時間的,可能40歲甚至到50歲都有可能,只要往前走,就總有到達目的的一天。」他今年,36歲了。

他拍商業片,商業片就是給大眾看的,越好的商業片就越吸引更多的觀眾。不過,越好的商業片跟越強烈的導演風格之間,其實是有有衝突的,「有的導演運氣好,他自己的風格本身就是跟大眾的高級審美正好是貼著的,比如卡梅隆的電影,首先對於大眾來說沒有門檻,但是大眾又會覺得它很高級。它既是一個大眾能接受的商品,同時也是一個藝術品,這是所有創作者都在追求的最高境界,但這個有時候也要天分。」

他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在口碑跟票房之中取得一個平衡,既讓大家覺得易小星是合格的電影導演,同時也能夠盈利,這會是一個最好的結果。只要這部電影能夠盈利,他的下一部就會延續現在的方向繼續穩健地往前走。

03 | 「也沒有什麼好遺憾」

從現在往前推5年。2015年,《萬萬沒想到》大電影在賀歲檔上映,易小星輾轉多地路演推廣,在粉絲場中他感受到了一種樂觀,但大範圍的口碑崩塌把他連同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徹底擊倒。現在看來,易小星個人的電影能力被視頻網站的IP放大和加速,在理論的路徑上遇到了現實的挫折。從很低的地方地步走到很高的位置再往下落,滋味不好受。

但那是他最愛的一部電影。「那是我第一個孩子,我以後拍出再好的電影、再好的作品,《萬萬沒想到》這部電影永遠是我個人最愛的一部電影,因為那個時候,拍那個電影的我有最青澀的狀態,最原始最沒有雕琢的狀態,裡面寄託了我最原始的初心,特別樸素,那種狀態以後都不會再有了。」

這是一種懷念。他人生中所有最重要的創作上的朋友都在那部電影里,白客、劉循子墨…… 電影也是一段歡樂時光的總結,是他人生中創作最自由、最無拘無束、最受認可狀態的總結。「我人生可能最紅的可能就是那幾年,走到哪還能簽售,還能在微博上面動不動一呼百應,那個時候都還沒有水軍什麼東西,隨便發個微博就幾萬轉發,就是鮮衣怒馬那種狀態,你知道吧?」

青春的朋友再次相聚,滄桑。再湊在一起拍東西的時候,易小星感覺時光一下就沒了,5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他能理解這些變化,「感情其實還是在的,但確實感情不能維繫所有,最終的時候你還是得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家合作才會更加順利。」

懷念僅僅是作為懷念存在。易小星不是一個喜歡遺憾過往的人。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人生走出的每一條路,做出的每一個選擇才導致了今天的結果,即便去彌補了以前的遺憾,也不知道未來導向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也許會出現一個很糟的結果也說不定。

「我當時要是選擇了導演系,選擇去讀文科,而不是讀理工科,那我現在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更好的文藝人士或者是導演嗎?理論上說有可能,因為我更早的接觸到了專業領域,但是也有可能我的人生會變的一塌糊塗。對我來說沒什麼遺憾,因為做出每一步選擇都導到這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未必是壞的結果,好的結果不敢想。」

所以5年來,他一步步完成更新。他知道自己還是喜歡電影的,還是很喜歡把歡笑帶給觀眾,喜劇會始終是他未來幾十年重要的發展方向。

當然,先得從打擊當中緩過勁兒來,他用了大概半年的時間。「人要進步只有一條路就是學習,如果我不夠好一定是我學得不夠,那就去找那個提升自己的途徑就好了,到底是看書看少了還是看片看少了,還是人脈不夠,這一切都是綜合元素,去找原因,找原因然後再去解決它。」

他是工科生。工科生的思維就是找到問題然後解決它。所有的事情一定都會有根源的矛盾或者根源的問題,那麼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這個問題的核心問題然後解決它。

易小星後來意識到,之前在做《萬萬沒想到》系列短劇時,自己對於喜劇文本是缺乏系統性認知的,是憑自己的靈氣,靈感在做而已。但是人的個體認知有時是會與觀眾的群體認知相悖、不在同一頻道的。

在2018年又做《萬能圖書館》時,雖然當時不具備拍電影的條件,但他完成了跟觀眾互相理解的過程,他開始去探索觀眾為什麼會發笑,為什麼會覺得快樂,正是在這些探索出的原理上,加上感性認知,他才有勇氣開始做下一部電影。

喜劇已經改朝換代,過去也許不真實的、懸浮的喜劇也受歡迎,但是在現在的觀眾認知中,他們首先得相信創作者的世界觀,然後才會相信當中的表演,相信角色,然後才會因為出現的各種好笑的行為而做出歡樂的反饋,所以在做《沐浴之王》時,他著重在真實度上做了一些打基礎、加牢固的東西,更強調真實感,更努力地在讓觀眾相信電影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事情都發生在兩個真實的人之間,根基就在於他找到了自己自己內心最相信、最認同的情感——男人之間的友情,兄弟情。

也是在拍完《萬能圖書館》之後,他知道了自己創作上的局限,知道了自己的天花板是被什麼決定,「如果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就註定無法獲得更多的觀眾,因為你只了解你自己,你只愛你自己,你不愛觀眾,那當然,你不去擁抱觀眾,觀眾就不會來擁抱你,這個說法現在看起來未必是對的,但至少來說,我如果想要更長一點的創作壽命的話,可能最終也是得擁抱這個世界的。」

後來易小星想開了。想開也不是妥協,是他想再拍更多的片子,他想既保留自己的風格,又能夠擁抱更多的觀眾,所謂雅俗共賞。這是在他看來最好的境界,最美好的感覺。在前往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可能在會出現風格好像有所喪失,似乎在向市場妥協的階段,但路總得一步步走。

04 | 「電影太美好了」

《沐浴之王》是他的第二部電影,在易小星拍短視頻拍短劇的時候,很多人在做電影。現在全社會對短視頻趨之若鶩,他拍院線電影。易小星說,「人要看自己努力,也要看時代大勢所趨,有些潮流你能趕,有一些潮流你是趕不上的,不是每個潮流都屬於你。短視頻現在的機會不屬於我,我現在喜歡的是電影。」

前些天,華納兄弟宣布其2021年北美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將在院線上映當天同步登陸HBO Max(流媒體),取消院線窗口期。電影在院線跟網絡之間的壁被打破了,行業正在發生劇變,一旦一個行業在發生劇變的時候,可能就是機會到來的時候。

而短視頻現在已經是紅海,當它還是是藍海時,易小星沒往進走,他知道自己趕不上那個潮流,網紅和短視頻的紅屬於更年輕的人。他已經不是這一代年輕人的思路了,「我趕不上他們,我沒必要。」

易小星說自己愛電影,如果要形容這種愛,那就是不管經歷多少困難,一定要拍個電影的感覺。在受了那麼多打擊後,支撐他繼續走下去的,不只是來自於觀眾的期待,想讓更多觀眾開心的那份心,也來自於電影本身的美好。

跟他同期的大鵬,也是對電影不放手。大鵬從2012年的現象級網劇《屌絲男士》開始有了聲名,後來拍了口碑差票房高的《煎餅俠》,豆瓣評分5.8,票房11.51億,再後來有了中規中矩的《縫紉機樂隊》,豆瓣評分上升到6.6,票房卻只有4.56億,再到2018年,他執導的短片《吉祥如意》獲得了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獎,金雞展映頗多好評,下個月就要上映了,上映見真章。

另一個在2009年創作過現象級網劇《嘻哈四重奏》的導演盧正雨,則在2017年的電影《絕世高手》反響低迷之後少有聲響。今年2月,他在微博上預告了新網劇《大俠盧小魚之夕陽紅戰隊》,至今尚未上線。他的經歷或許也說明,做短劇和做電影之間,是有鴻溝的。

易小星永遠記得自己第一次被電影震撼到是在大概7、8歲時,在大禮堂看到張藝謀的那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裡面有一場戲是黑幫大戰過後一地血水,那個畫面、那個鏡頭當時就震撼到了我,一直記到現在,我覺得太美了那個畫面,還有風吹蘆葦盪……整個畫面為什麼會這麼美,這個東西投射在大熒幕上為什麼會這麼美,那種美一直影響到我現在。」

電影今天上映了。成不成功很快見分曉。問易小星,他現在的狀態算不算成功,他迅速地否認,不算,太不算了。他對成功的標準是,沒有壓力。「人可能在一生當中,會經歷過好幾個,或者很多個成功的時刻,在那一時刻你覺得沒有壓力,那個時候你就是成功的,但其實大部分時候都是失敗的。」

他拍這部電影的壓力還是挺大的,畢竟投資比上一部多,熱度比上一部差,電影大盤又比那時候低很多。最近票房最高的電影是《除暴》,22天已經過5.1億,《沐浴之王》之後的票房能不能打過它?「我不跟他們打,不在一個檔期不跟他們打。我只跟命運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8RhWHYBetPpsA5ItAF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