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小夥伴都在反映和阿姨失去了聯繫,不能按時收到每晚的文章,記得要給阿姨星標置頂哦,每晚23:30準時相見~
——我是精彩正文分割線——
《演員請就位》以peace&love畫上了句號。
大概是節目組顧忌著還得有下一季,最後一期沒讓導演們上演類《小時代》的撕X高潮。
只是爾導兩位哥哥姜大衛秦沛力挺弟弟說「他是我教出來的,我覺得很好,有什麼不滿意我來就好了」時,鏡頭給了笑到顴骨飛升的郭敬明。
這期郭敬明《無量》拍的男色又收穫無數「質感」好評,也算彌補了他在上一期淚撒現場的窘態。
大家都說上期小四那一哭充滿了「茶藝」表演的味道,可阿姨倒覺得那是他的「真情」流露,飽含著委屈與難堪。
畢竟,這麼多年已在罵聲中刀槍不入的郭導,唯一有懼意的便是「權威」光鮮形象的崩塌。而爾導做的,正是將他從幻象中的「神壇」拉下,狠狠潑了一瓢涼水。
從咬唇哭泣的郭敬明身上,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新貴」們的焦灼。
即使阿姨向來對郭敬明無好感,但稱「小四」為新貴,也不算給他抬咖。
「新貴」的定義總是逃不開以財富為量級,年輕時(80、90後或者更晚出生)就擁有上億身家、做到行業翹楚頭部知名人士的,都能稱為「新貴」。
而「新貴」與「暴發戶」的不同,大概還在於他們處於較為「體面」的行業,多為商界、文學界、演藝界。
且他們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攀升,比「暴發戶」來財過程多付出一些,比「土財主」見過更多世面、也更會談情懷理想責任感,俗稱具有社會影響力。
而郭導此次在《演員請就位》上的表現,生動詮釋了部分新貴身上外露的「假、大、空」。
不知是否算頭部媒體人的通病,郭敬明和楊天真的典型「精英主義腦」,都被二者擅用的語言藝術包裝的分外能唬人。
而在那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話背後,本質就是「自己肚子裡貨不夠沒關係,關鍵是得表現出來他的優越並看不起你」。
看看楊天真式雞湯和無用的「犀利」:「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才是最重要的」、「人的工作永遠都是千變萬化的,但怎麼做才是對的呢,沒有人知道答案,這就是人的工作的特質」、 「你是因為害怕失敗才選擇放棄,人都是因為得不到才假裝不想要」......
乍一聽是不是想豎大拇指,感嘆果然是「楊總」,好通透好一針見血。可實際上它卻沒有絲毫用處,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是不斷給職員畫大餅洗腦的小老闆常用語。
再來看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對作品點評的高頻用語:「沒有衝突」 、「你的戲不連貫,如果你是A,你要表現出來ABC」、"我找不到你的動機」、 「不能說服我」 ......
節目都播了九期了,他還在說「表演不光是念台詞,還有感受、感情、選擇、眼神和肢體」。
這話聽起來當然是沒錯,可其實很籠統和外行,一點兒也不具體,仿佛在背表演教科書一樣,演員聽完根本不知道如何提高,只知道「我不行」。
除了這些背書評語,他還愛說「不高級」、「這種演法很電視劇」、 「沒有電影感」, 這次批爾導組的作品也是說「我習慣台詞量少一點,可能因為我沒拍過電視劇,我拍電影比較多」。
畢竟在大眾認知中,電影總是比電視劇高一等的藝術,郭導對爾導那句「當然可能我受的訓練體系不一樣」 的背後, 是從與演員上升到導演身上找優越感的隱形攻擊,中心思想是「不一樣」嗎,不,是「我比你高級」。
也是這個比高級,讓爾導終於不再忍受,怒問「你那個表演體系,你學的什麼體系?」
然後,郭導啞火了。
善於詭辯的他為何發不出聲了呢?因為敬明致力於借節目包裝出的「半吊子」導演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其實是摻水不少的東西。
而注水的東西,你只能用語焉不詳來假裝成很「真」,要有人拿燈光一聚焦偏讓你曬出來,深知這玩意水分的你可不就吃癟到結巴嗎?
而郭敬明之後那通委屈的哭泣,更是由於爾導將他私下的「真面目」示了人:討好地向爾導「求放過」讓大家看到他外強中乾求輕虐的弱勢,而他不僅弱,還兩面三刀。
爾導此舉撕下了郭導身為「新貴」拚命維護的光鮮,粉碎了他的自尊心,「外面是爺內里慫」袒露無遺。
被打回原形,是郭敬明這類帶「投機」性質的新貴最怕的。
這個「現原形」甚至更多的不是怕財富地位的喪失,而是暴露他們的弱勢本體,是無論混到什麼地步但因缺些實學仍被人看不起的自卑。
新貴們怕墜落怕被反超,所以在他們通過某路徑上升成功之後,第一時間做的事永遠都是關閉這條通道。
網文作家唐家三少靠收費模式數次登頂網文界首富,據傳年入過億,但今年他卻高調為「免費閱讀」站台,讓作者們接受閱文集團的「霸王條款」。
楊天真自己愛折騰卻酷愛勸別人別瞎折騰,說一切看似為別人好的言論「你缺的不是機會是能力」,實則是勸他人做好社會的螺絲釘,按部就班地永遠做打工人,別想著搏一搏。
跨階層成功的人反而更願意強調所謂的」階級固化「、「人的天花板是生出來的不是干出來的」,這種難以掩飾的傲慢感既來源於他們在攀爬路上被高層輕視後積累的憤懣,還源於缺乏安全感後的自我保護。
也因此,他們更強烈地需要「被注目感」。
著名的「於抄抄」於正如今已然是貴圈碎嘴子第一人,今天暗諷這個男星明天揭秘那個小花,不是在蹭就是在撕的路上,不管滔天罵聲如何席捲,他的確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熱度,大家罵著他又忍不住去他微博吃瓜做閱讀理解。
而於正的「瘋」,正是被千萬次踐踏後的報復性反撲。
那些年他也曾真誠地把寫作當成「信仰」,家裡不支持他寫作他就租了地下室,每天靠一個麵包度日,老鼠會從身上爬過,冬天寫到手上凍瘡見骨都沒停。
在成為大名鼎鼎的「於媽」之前,他多次經歷了被製片虛晃一槍不給署名、說好的十幾萬費用最後只結給他五千過年紅包、父親去世想回家奔喪卻被劇組老大怒懟「父親死有什麼了不起的」......
阿姨沒有為於正洗白的意思, 無論如何抄襲不對,但事實我們看的很清楚: 新貴們的錢,是沾過自己血淚的。
不同於大家對他們貴氣逼人穿梭於明亮辦公室的想像,新貴們年紀輕輕就事業有成的背後,是超於常人的忍耐力與拼博力。他們比暴發戶辛苦萬分。
所以在他們身上呈現出的往往不是表面的趾高氣昂,而更是不經意湧現出的「憂憤」以及用優越感掩飾危機感。
也許當你作為普通人出現在他們身旁時,新貴們很願意幫助你,你覺得對方人真nice,但如果你想加入他們成為他們的一員而又被判斷你不夠格的時候,他們的冷漠與自私便會全方位暴露,這種自我保護的根源是覺得你「配不上」。
此外,不少新貴們還是達爾文主義或叢林法則的堅定擁躉者,把弱肉強食做到極致,「不紅不配爭取權益,紅了就可以把別人踩在腳下」是娛樂圈新貴們每刻都在踐行的潛規則。
也不算「屠龍少年終成惡龍」,或許本質是「屁股決定腦袋」吧。
不過,在權力的遊戲里,用盡全力連自己也典當後,就可以成為玩家了嗎?還是終究只是一枚棋子呢?
誰知道啊,路還很長,慢慢尋答案吧。
P.S.近幾年郭敬明遭遇了「滑鐵盧」,《爵跡》招待會上哭訴「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可依然擋不住他IP的頹,他主編夫人小說停刊、爵跡撲了、他被李楓告性騷擾了、《爵跡2》想捲土重來冰冰出事了電影下映了......郭敬明舊世界的崩塌只是巧合嗎?
「在看」超過600,阿姨帶大家看看郭敬明背後的資本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