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是指祭拜天地的意思,封是祭天,禪是祭地之意。天代表天帝,而地代表地神,封禪必須選擇一座高山,因為古人認為高山是連接天空和大地的最佳通道。歷史上最早做封禪活動的是舜,他分別祭拜過泰山,衡山,華山以及恆山。祭拜的時候,將玉石和玉器埋在地下,還要將雞、羊等扔到山谷當中,或者給掛在樹梢之上,但是後世的封禪不但程序繁瑣,而且還有更多宗教寓意。
為什麼要封禪
最早關於山神的記載是《山海經》的《山經》,詳細記載了各座山系的神靈祭拜方式,這也是最早的山神祭拜指南。山神源於我們對高山的崇拜,人們總認為神住在某一座高山之上,因為高山是天和地的通道,最能獲取神的旨意。
中國華夏諸神基本都住在崑崙山上,比如住在瑤池的西王母,闡教的元始天尊,包括玉虛十二門人,這裡包括我們熟悉的太乙真人,文殊菩薩,普賢道人等等。希臘諸神都住在奧林匹斯山上,比如萬物主宰的宙斯,海王波塞冬,冥王哈得斯,以及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等;而瑪雅文明的眾神都住在勞.拉那大山之上,比如眾神之王尤姆·卡克斯,天神沃拉岡,地神古柯曼提斯,水神圖佩烏等等。
中國的佛教和道教的寺院,道觀等也大都建在大山之中,一方面是為了保持修煉之地的清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親近那些大山之中的神靈。當然這些山嶽之中能被眾神看重的地方並不多,而且各山也有各自的領主,按照山脈的大小高低,山神能擁有控制氣候的能力,以及保佑世人健康,農業的五穀豐登等都不一樣。同樣這些山神散布瘟疫,降下災禍的能力也是各有不同的。
傳說當中,山神的脾氣都是比較差的,而且容易被激怒。我們現在去西南地區去旅遊,當地導遊都會告訴你山神的威力,尤其是進入高山險阻,深山密林之處,更是要敬畏山神,否則雷電交加,暴雨山洪等都是山神發泄的方式。而且在我們神話當中,山神經常會下山,如果看見哪些人對神靈不敬,就會讓這些人身染疾病,或者死於災難。
泰山封禪
封禪最多的地方無疑是泰山,它是三山五嶽體系的一部分。按照古代祭祀規則,五嶽分別是以中原為中心,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命名五座神山,河南嵩山為中嶽,東嶽是山東泰山,西嶽是陝西華山,北嶽是河北恆山,南嶽則是湖南衡山。另外還有三座神山,分別是蓬萊、方丈和瀛洲。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徐福上書秦始皇,說有三座神山,上面住著很多神仙,這些神仙擁有不死神藥。於是秦始皇命徐福帶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去尋找蓬萊仙境,採集長生不死藥。除了徐福,秦始皇身邊的方士來來往往,沒有斷過,都說自己有煉仙丹的神功。結果,秦始皇發現他們都是騙子,一怒之下,將這些方士都活埋了,連同儒生一起倒霉。
而且秦始皇還無意之間開了一個頭,那就是泰山封禪,至此之後,封禪泰山被稱為最高規格的祭祀大典,後世的皇帝只要是認為自己功高蓋世,天下太平,澤被萬民就可以報告天地自己的偉大功業,同時向民眾宣示「受命於天」的政治使命,都會選擇來泰山封禪。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泰山封禪,隨後公元56年,漢光武帝劉秀登泰山封禪,後世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等,也都曾到泰山封禪。2001年在長安出土了一塊玉牒,上有「封亶(dǎn)泰山,新室昌」等字樣,專家推斷,這是王莽打算封禪所準備的,但是沒有在泰山發現王莽封禪記錄,判斷王莽應該是沒有去成。
為什麼大家都去泰山封禪呢?有些專家認為,泰山被認為是五嶽之中最高的一座,當時丈量方式應該不是海拔,而是根據相對高度來判斷的。還有人認為,根據陰陽五行之說,泰山位於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生長的起點,因此泰山有掌管人生死、貴賤的能力,因此能夠讓人延年益壽,而且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另外還有傳說認為,當年盤古大神在完成開天闢地之後,他的頭化成了東嶽泰山,腹部化成了中嶽嵩山,左臂化成了南嶽衡山,右臂化成了北嶽恆山,兩隻腳化成了西嶽華山。因此泰山是盤古頭化成,理所當然是五嶽之首。
因此泰山的山神也成為東嶽大帝,岱廟當中供奉的東嶽大帝,和歷代帝王非常相似,頭戴紫金冠,身穿黃色龍袍,手持一塊朝笏,上面繪有七星連珠圖案,赫然立在神殿中央,身邊不但有金童玉女服侍著,還有四大護法:光華大帝馬靈耀、財神趙公明、溫元帥溫瓊,以及關帝聖君關羽。
東嶽大帝還有一個女兒碧霞元君,這位俗稱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的大母神,在婦幼方面的工作,和觀音菩薩非常相似,保護眾生,察鑒人間善惡,是泰山諸神當中,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
嵩山封禪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也是唯一在嵩山進行封禪的皇帝。武則天雖然出身商人家庭,但是從小就接受良好教育,而且她擁有剛毅的性格,14歲的時候就幫太宗馴服一匹烈馬。她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和李治隔著輩分,但是因為李治王皇后政治鬥爭中,為了和蕭淑妃爭寵,把武則天從感業寺召入宮中,因此才有機會登上皇位。
武則天從690年登基到公元705年退位,在位15年間唐朝社會穩定,人口顯著增長,而且文化欣欣向榮,對外關係也比較穩定,被後世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大意為她繼承發展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為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奠定基礎。
公元666年,武則天和李治進行第一次泰山封禪大典,在封禪儀式中,執行儀式的是皇帝和公卿,但是武則天卻提出封代表天,禪代表地,天為陽,地為陰,所以祭天過程中由皇帝來主持,祭地應該由皇后來主持。
李治同意了武則天的要求,在李治象徵性地進行初獻之後,後面幾天都是武則天主持亞獻和終獻,完成了大部分的封禪大典。此時也標誌著,武則天不僅僅是皇帝的一個附庸,而是皇帝政治一部分。
公元684年,為了擺脫舊貴族的影響,武則天改東都洛陽為神都洛陽,讓洛陽的地位比長安要高出一頭。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並正式遷都洛陽。
雖然武則天成功登基稱帝,但是各種反對勢力的行動從來沒有停息過,如果像秦始皇一樣長途跋涉去泰山封禪,風險無疑是非常高的。另外洛陽從北魏時期就是佛教中心,武則天曾經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她希望依靠洛陽附近的佛教勢力。
公元696年,武則天來到臨近洛陽的嵩山進行聲勢浩大的封禪大典,改國號為萬歲登封,將嵩山奉為五嶽之首,把嵩山縣更改為登封縣。
公元700年,70歲的武則天再次來到登封,並大宴群臣,即興賦詩,歷史稱之為石淙會飲,留下了大量的詩篇。1982年,登封一位農民發現了一枚武則天投在嵩山的金簡,金簡重247克,上面鐫刻著63個楷書銘文,銘文祈求天神為自己除罪,文物價值極高。
公元705年正月,也就是武則天登基以後的第15個年頭,宰相張柬之聯合羽林軍將領發動政變,包圍了武則天的寢宮長生殿,逼迫她讓位給兒子李顯。已經82歲高齡的女皇沒有反抗,宣布禪位。同年二月,李顯宣布恢復唐朝的國號,武則天的周朝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年的十一月,武則天病逝,並被葬在乾陵,和丈夫李治長眠在了一起。
從表面上看,封禪是皇帝的好大喜功,勞民傷財之舉,但是背後卻有宗教信仰的目的,都有明確的政治作用,秦始皇推行太一崇拜,泰山封禪有利於統一國教信仰。而武則天是藉助佛教勢力,把自己塑造成彌勒佛的轉世。當政期間,編寫《大雲經》,把自己塑造成為凈光天女,佛祖預言凈光天女將來會成為國王,如果有人膽敢反抗,就將受到懲罰。公元690年,當她登基之後,把自己奉為尊號是「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這裡「慈氏」就是彌勒佛。
但是到了晚年,武則天為了統一的目的,經常離開宮廷,前往嵩山信奉道教。唐代的思想界出現了儒、釋、道三家並舉的局面,武則天得以在這三家之中從容遊走,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這也是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