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 | 射洪市明星鎮八角井村:小產業挑起脫貧致富重擔

2021-01-31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百名記者進百村 | 射洪市明星鎮八角井村:小產業挑起脫貧致富重擔

1月31日《遂寧日報》第3版

村名片

射洪市明星鎮八角井村由原八角井村和羅家溝村組成,位於明星鎮西南,距離明星鎮政府3.7公里,距離射洪市城區35公里,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全村7個村民小組592戶、人口2088人,耕地面積2060畝,林地面積1900畝。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9戶217人均已脫貧。現有家庭農場5個、專業合作社1個、柑橘種植大戶1個。村農副產品以水稻、玉米、油菜、紅薯等種植業和生豬、家禽養殖為主。

大事記

2014年,原羅家溝村被列入貧困村,全村無集體經濟收入。

2016年, 原羅家溝村引入光伏發電產業,年均集體經濟增收10000元。

2017年, 原羅家溝村發展中藥材瓜蔞產業30畝,當年收益1.6萬元,次年收益4.6萬元。

2019年10月,原羅家溝村、原八角井村合併為八角井村;八角井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20年4月, 八角井村利用閒置學校養殖第一批土雞1080隻,實現集體增收5萬元。

射洪市明星鎮八角井村景色

脫貧致富經

曾經的羅家溝村是地地道道的貧困村,由於地處相對偏遠,自然條件差,山高溝夾,貧困戶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近日,遂寧傳媒集團「百名記者進百村」採訪組來到八角井村時發現,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紅白相間的村舍錯落有致,水泥硬化的村道路寬敞平坦,特色產業水稻、雷竹漫山遍野……無一不彰顯著這個曾經貧窮落後的村莊正走向富強。

環境在變

基礎建設提升鄉村顏值

在八角井村,第一眼能感受到的便是村裡寬敞平坦的水泥村道路。「以前村裡的道路大部分都是土路,下雨天一腳下去陷進十幾厘米。」八角井村第一書記何治頤說。

2016年以來,各幫扶單位先後協調資助100萬餘元,完成全村村組道路整治和修建入戶路5000多米,全村硬化道路10公里。2019年1月,原羅家溝村率先實現入戶道路全覆蓋。

除了道路的建設,近年來,八角井村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將偏遠落後、房屋破敗的貧困戶集中安置。2017年,全村7戶貧困戶20人住進了嶄新的安置房。此外,八角井村還大力實施飲用水井、引泉水井、排洪灌渠整治,保障村民正常生活生產。

基礎設施的改善,村民是最大的受益人。「看到現在村裡的路修好了,房子漂亮了,大家知道脫貧不是一家一戶的事情,而是跟每個村民息息相關,大家對脫貧更有信心了。」何治頤說。

射洪市明星鎮八角井鳥瞰圖

收入在增

養殖業成脫貧「聚寶盆」

脫貧的關鍵在於讓貧困戶過上富足的生活。在貧困戶張用勝家中,他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細帳:「今年養豬賺了14000多塊錢,養牛賺了接近1萬塊錢,還有養雞、養鴨和土地的收成,再加上其他收入,今年差不多賺了3萬塊錢。」張用勝說:「現在我們老兩口在家就能掙3萬元,以前簡直不敢想。」

而在6年前,張用勝一家的人均收入還不到2000元。

張用勝這樣的情況在八角井村並不是個例。近年來,在明星鎮黨委政府統籌安排下,八角井村大力支持貧困戶發展「短平快」增收小產業,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鼓勵貧困戶利用閒置房屋和空閒場地大力發展家禽養殖,先後幫扶貧困群眾養殖家禽2100餘只。通過專業合作社、駐村農技員的技術指導,利用農民夜校、入戶指導、駐村幫扶等多種方式,加強貧困群眾家禽養殖、消毒防疫等技術培訓,增強了貧困群眾產業發展的信心和脫貧致富的決心。

截至目前,全村年養殖家禽12000餘只,小養殖產業的戶數和規模不斷擴大,為貧困戶脫貧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脫貧「聚寶盆」。

產業在興

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貧困戶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村裡的產業也在不斷茁壯成長。

截至目前,八角井村全村發展優質糧油種植1800餘畝,通過與明星鎮大明粉條專業合作社合作,發展紅薯300畝。2019年,在市商務局的幫扶下,八角井村大力發展雷竹產業。「雷竹種植技術相對簡單,經濟價值較高,受市場波動較小,因此我們將雷竹苗向村民免費發放,鼓勵村民自行種植,後期由企業統一收購。」何治頤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八角井村還因地制宜,利用閒置的村學校校舍,辦起了集體養雞場,養了1000多隻土雞。「養雞產業屬於短平快產業,4個月可實現回收,今年這一千多隻雞可實現毛收入7萬元,收回的錢除了一部分給代養的貧困戶,剩餘的村上用於改善基建設施。」據何治頤介紹,村裡還利用村委辦公場地和大明學校場地建設光伏發電設施,利用蓄水田種植優質水稻14畝,利用撂荒地發展李子種植50畝,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下一步,我們還將不斷擴大集體經濟規模,同時帶領廣大村民增收致富。」

百姓幸福事

70歲老人不等不靠

雙手拼出美好生活

「咯咯咯,咯咯咯……」在八角井村,70歲的范大爺正站在自家院壩中悠閒地喂雞鴨,別看范大爺年事已高,做起事來卻很麻利。打理莊稼、查看蜂箱、喂養生豬……一陣忙下來,范大爺從屋裡拿出一根木凳坐下來休息。望著眼前的變化,臉上不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范大爺名叫范廷才,是八角井村7組村民。走進他的家中,一座兩層小樓首先映入眼帘,家中冰箱、空調、電視等家電應有盡有。而在幾年前,范廷才一家的生活卻還是另一番景象,一個並不大的土坯房、簡陋陳舊的家具、屈指可數的家禽,就是他的全部「家當」。

「老伴不在了,一家人的重擔就落在兒子和我身上,靠著務工和種莊家掙些錢,勉強維持生計。」范廷才告訴記者,面對窘迫的生活,他並沒有氣餒,靠雙手致富,堅信日子總會好起來。帶著這一信念,范廷才一直咬牙堅持著。為了改善生活,他還養起了蜜蜂。「沒辦法,為了多掙些錢,也算是學了一門技術嘛。」就這樣,這名年邁的老人從一個常常被蜇的生手變成了專業養蜂人。

人窮志不窮,這是范廷才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靠著這一信念,一家人總算迎來了轉機。2014年,范廷才一家被納入貧困戶,各種扶貧政策相續而來,家中也發生改變。面對這一大好形勢,范廷才並沒有「等、靠、要」,而是繼續靠自己雙手脫貧。他開始擴大養殖規模和種植品種,家裡的收入也開始逐漸攀升。2016年,范廷才一家順利脫貧。這一年,他將房屋重建,簡陋的土坯房瞬間變成了二層小樓房。生活越來越順,范廷才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2020年,范廷才一家的總收入達到37000餘元。「人只有勤奮才能改變現狀,才能奔向美好生活。」說完,閒不住的范廷才又拿著工具向田地里走去。

創富故事

夫妻倆返鄉種柑橘

帶富一方父老鄉親

柑橘豐收,李陽兵高興不己

「今年柑橘長勢喜人,個大飽滿,汁多肉甜,一定能賣個好價錢。」1月23日,在八角井村的一處果園內,李陽兵巡視一番後,從柑橘樹上摘下幾個果子看了看,心裡很是欣喜。

李陽兵是八角井村人,2013年初,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和妻子從外地回到家鄉。回到村裡到底做啥能掙錢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李陽兵腦海里環繞。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村裡被閒置的土地茅舍頓開。「我丈母娘是眉山人,那邊有很多種柑橘的,每年收成也很好,咱村土地條件也不錯,為何不試試呢?」於是,李陽兵開始四處奔波考察學習,積累經驗知識,加之曾經學過種植技術,對於種柑橘,他信心十足。

說干就干,2013年,李陽兵與妻子用積蓄租下30餘畝地,並買來丑柑樹苗,開始他們的果園「生活」。2016年,第一批丑柑成熟,他收入3萬餘元。嘗到豐收的甜頭後,李陽兵更有信心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人致富不算啥,帶大家一起致富才算是本事。」那年收成後,李陽兵便開始帶著村民一起種柑橘,並給村民分享自己的種植技術。有了紮實的經驗,大家除了種丑柑,還引進愛媛38號柑橘。如今,全村柑橘種植面積達到200餘畝,村民收入也逐漸增加。2019年,僅李陽兵果園產量就達2萬餘斤,收入達10萬餘元。

2017年,李陽兵被推選為村支部書記。「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負眾望,繼續在工作中發熱發力,帶動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李陽兵說。

人物訪談

以鄉村振興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訪明星鎮黨委書記劉少兵

近年來,明星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貧困戶「一超六有」、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脫貧標準,以問題為導向,聚焦脫貧短板,構建防返貧的堅固防線。在確保貧困戶「脫得了貧」的基礎上,明星鎮聚焦就業、產業兩大主業,增強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著力脫貧成效提升。下一步該鎮將如何發力?日前,記者專訪了明星鎮黨委書記劉少兵。

據劉少兵介紹,在扶貧產業發展方面,明星鎮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村的主導產業,如貧困村中藥材種殖、龍膽村雷竹種植等,實現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3萬元,同時帶動了貧困戶增收;扶持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打造了一批如義和粉條、義倉血橙、龍膽雷竹和沃柑等特色產業,吸納100餘名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鼓勵支持276戶貧困戶發展「五小產業」,多渠道增加了貧困戶收入;2016年到2020年到戶產業項目全覆蓋,按「項目到戶、扶持到人、針對性強、一戶一策」總體要求,以改善脫貧對象生產生活條件和增收致富為重點,因戶實施,發展種養殖、整修晾曬場、入戶路等,為貧困戶增收保駕護航,提升了脫貧成效。

「下一步,明星鎮將結合『十四五』規劃,抓住鄉村振興契機,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規劃銜接、機制銜接、發展銜接』,以脫貧攻堅成果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以鄉村振興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劉少兵表示,在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發展的同時,還要持續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力度,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入推進鄉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村民品德建設,形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工作新局面,讓貧困人員和農村群眾在走向物質、精神同步富裕的道路上邁上新台階。

記者手記

脫貧有道致富有方

在八角井村的採訪中,印象最深的是,這裡的貧困戶對脫貧致富的幹勁和信心。一系列扶貧政策,給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也喚醒了村民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養雞養鴨養豬養牛這樣的小養殖到大面積的雷竹和優質糧油,不斷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多元化的產業格局蓬勃興起。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這樣的產業規模有限,也有待提質升級,但這確實是八角井村人不斷探索實踐留下的足印。不斷奮鬥,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得到的不僅是收入的提高,更是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和信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已經擺脫貧困的小村莊將再度迎來新一輪的蝶變。

來源:全媒體記者 黃鉑晶 呂苗 /文圖

編輯: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