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一個白岩松的專訪,主要是談論現今社會媒體的變化,從以前的報紙到廣播,廣播到電視,在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新媒體。
白岩松在這個多變的媒體行業已工作了二十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他一直在堅持輸出優質內容。
白岩松說「雖然這個時代變化的很快,但他的核心力量是不會變的,變的只有那百分之二三十的東西。只要掌握了核心力量,不管未來怎麼變,你永遠都是優質內容的提供者。」
那麼,成為優質內容提供者的核心力量有哪些呢?請看下面的分享。
一、寫作能力
第一個核心力量就是寫作能力,白岩松在採訪中提到,擁有寫作能力,將來不管8G了寫作能力不好照樣起不出一個好標題來。
當然寫作能力不僅僅是指能取出這個好標題!還有文章的語言表達能力,文章整體有沒有邏輯?是否言簡意賅金句密?
開頭寫的是否有吸引力?能讓讀者有興趣看下去你寫的優質內容?
結尾是否情緒緩緩鋪陳直至結尾爆發,引發讀者的認同感幫你轉發?
除了以上這些能力,想要寫出好文章還需要大量的閱讀。
關於閱讀白岩松有個非常恰當的比喻,「人生就像圍棋盤,書就相當於棋盤上的棋子,當你讀的書少,棋盤上的棋子少,棋子連不到一起是不成勢的。但是當你讀的書達到一定的量了,棋子就可以連在一起,成勢了。你的人生也成勢了。」
寫作也是一樣,當我們讀書量少,我們的觀點平平,也出來的文章也是不成勢的,想要寫出好的文章,閱讀優質內容非常重要。
二、濃縮新聞的能力
第二個核心力量是濃縮新聞的能力,一個突然發生的事實,傳媒人應該有能力,迅速的用幾百字,把這裡最核心的東西提煉出來。告訴別人。
網際網路時代,讀者的耐心很有限,如果不具備濃縮新聞的能力,很少有讀者會有耐心讀完通篇的廢話,看半天看不到重點。
三、採訪能力
第三個核心力量就是採訪能力,我問出來的問題上來就可以捅到時代人的腰眼和受眾的關切。
現在很多的報道,文章,關心的並不是我問的問題有沒有價值,而是我問的這個問題夠不夠勁爆,能不能夠帶來流量。
就拿微博來說,前幾年還能看到真實的新聞,熱搜榜都是真正有熱度的事件,但這兩年更多的是通篇明星的八卦。甚至連這些八卦也有很多是買的。
白岩松在採訪中提到「記者」這個詞,記者多麼簡樸的名字,記者的意義是記錄者。如果一個記者單憑著自己頭腦發熱去發布內容,按自己的腦子去記錄不客觀,不理性。將來人們怎麼去歷史的廢墟中來考古?能拿到什麼樣真實的東西?
豆瓣高分記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第一集的主人公愈國林在十多年的時間一直堅持去天津拜訪一位老者鄭克晟,因為他的父親鄭天挺在世時寫過很多日記。
鄭天挺老先生的日記從1938年1月1日1946年7月14日。日記那麼完整,每一天記得那麼的詳細,幾乎貫穿整個西南聯大時期。
內容詳實,巨細靡遺。涵蓋了治學教書交通學校事物,學人交遊。日常飲食等個方面。在愈國林看來這本書不止是一部個人史,更是西南聯大史。
為研究抗戰時期的經濟社會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經過愈國林不斷的努力,終於在2017年感動了鄭天挺所有的家人,他們同意,將日記出版成書。這本書的名字是《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現在看來很多的報道,文章為了追熱度,吸引眼球,現在看閱覽量是很高,網友評論數也不少。但再過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對於我們寫作者來說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套路,還不如用心做好內容。帶著客觀,理性的角度去記錄,而不是頭腦發熱的通過事件的一小部分真相去過分誇大事實,錯誤的引導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