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是廣大網友歸納總結出的中國人的「八大委屈」:
- 都不容易……
- 你喜歡就好,隨便吧……
- 別管我了……
- 忍一忍就過去了……
- 別傷和氣……
- 那好吧……
- 可以,沒問題,再晚我也會做完……
- 習慣就好……
用心理學的話說就是「始終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便做不到,也要假裝能做到」。
總而言之,就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委屈自己、取悅別人。
這種人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名字,叫「老好人」。
這讓我想起電影《芳華》,劇中的劉峰一直是個公認的好人。
好到有進修機會不去給了戰友,好到同事結婚,自己忍著腰疼去做一對沙發。
而就是這樣一位好人,在向喜歡的人表白後,卻被對方汙衊為耍流氓。
接受組織調查時,曾經得到他幫助過的人沒有一個為他說話,調離文工團時,那些人也沒有一個為他送行。
《都挺好》大結局有段時日了,很多網友冷靜下來以後,還是感到憤憤不平:
為什麼蘇大強「作惡」了43集,最後3集只釋放了一點點好,大家就立馬原諒他了?
性格、脾氣一直不好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小好事就可以完全洗白自己。
為什麼老好人稍稍犯點錯就沒有好下場?
從「惡人」蘇大強到「老好人」劉峰,我們發現壞人只需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而好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也未必能成佛。
赤裸裸的現實告誡我們,做老好人不僅不快樂,還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老好人一生都在圍著別人轉,雖然活著,但是自己已經「死了」。
《圓桌派》節目曾邀請過蔣方舟和徐靜蕾,後來因為二人的表現還引起了一輪熱議。
節目中,徐靜蕾表現的獨立、自信,而蔣方舟則顯得自卑、拘束,小心地迎合著別人。
在嘉賓之間產生爭論時,也顯得不知所措,只能用自黑的方式討好每個人。
知乎上一位網友這樣描述自己:
「我人生前二十多年吃虧,就吃在太懂事了,這是我做人最大的敗筆。這個懂事,是懂別人的事,理解別人的苦處,甚至在和別人發生衝突時,也是犧牲自己的利益,順從別人的意志。然而,我從沒有為自己做點什麼,我也不懂自己。」
這些「討好型的人」,希望得到每個人的認可;
有時候明知對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懂得拒絕。
他們因為太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而不斷地去討好別人。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取悅症」。
美國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她的《取悅症》一書中,揭示了老好人的各種症狀,而且深陷其中的人,大都過得不快樂。
做老好人的代價,就是讓我們不斷取悅別人,卻迷失了自己。
老好人,不僅迷失了自我,還總是處於內疚情緒中。
新桓結衣在電視劇《我們無法成為野獸》中的角色深海晶,是一名工作能力很強的助理。
但她做的不僅僅是領導助理的活兒,還是同事眼裡的老好人。
別人出現的各種問題,也都丟給她處理,而她也永遠不會拒絕。
同事上野負責一個提案,卻總也做不好,深海晶便主動去幫忙,結果提案書的估價單出了問題。
但在領導來質問的時候,上野卻選擇了逃避,藉口生病請假回家了。
最後,深海晶不得不自己重新列印估價單,背下這口黑鍋。
在她身上,類似這樣的「老好人」症狀還有很多:
比如被邀請去參加前公司的聯誼,她卻屁顛屁顛主動去幫大家烤肉。
她說:「一想到別人可能因為沒有得到我的幫助而被責罰,我就會內疚,都怪我害了他們,於是就馬不停蹄地干起活來。」
這種內疚,是老好人們常有的「不自覺的內疚」,是一種由他人的行為導致的、本不應該產生的、不適當的內疚。
心理學家霍夫曼說,當一個人主動傷害了他人,或違反了道德準則,而產生良心上的反省,並且希望對行為負有責任的心態,這是正常的內疚。
但對於老好人來說,過於關注他人的感受。
在他們看來「拒絕幫助別人」和傷害他人沒有區別,從而引發強烈的「內疚」。
這是不正常的內疚。
為了降低這種內疚感,和深海晶一樣的老好人們便會努力做出更多,來彌補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做老好人的代價,就是讓我們一直內疚,進行自我懲罰。
從劉峰到深海晶,各種事實證明,做老好人並沒有贏得別人的好感。
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寧願自己憋屈,也要堅持做個老好人呢?
因為在他們心裡,認為拒絕別人,會讓彼此關係破裂。
心理學家把這叫做「衝突避免」,在老好人心裡,通常有這樣一個假設:
「我拒絕別人——別人會離開,關係因此結束——我會陷入孤獨、恐懼以及焦慮之中。」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里有這麼一段話,形象地描繪出老好人的心理: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是以相互了解為基礎的,而了解的前提是彼此看見。
知名作家簡·奧斯汀的作品裡也對老好人進行過描述:
「她不過是個好脾氣、熱心腸的年輕女人;我們很難討厭她,因為我們根本沒把她放在眼裡。」
老好人因為太想取得別人的認可,而避免發生衝突,不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因此喪失了和別人交流、被別人看到的機會。
做老好人的代價,就是我們害怕失去關係,反而毀掉了關係。
老好人付出如此大的成本,卻又不快樂,歸根結底,就是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無法坦率地說出「不」字。
美國心理學家Paul Costa和Jeff McCrae,在1992年提出,不好相處的人也不是不在意人際關係。
只是他們會把不同意見表達出來,積極捍衛自己的立場。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經拒絕過一個很有價值的採訪,他說:
希望您不要認為我太自以為是,或者粗魯,根據我的經驗,提高效率的方式,是不要做任何幫助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所有時間都用於上帝讓你做的事情,並把它做好。
這樣有理有據的拒絕,不僅捍衛了自我,還贏得了他人的敬重。
但是學著像德魯克一樣勇敢地說「不」之前,我們需要做到這些努力:
第一步,甩掉內疚感。
人們在評價一個人時,更多的是根據這個人的能力以及對他人的價值,而不是因為他偶爾提供的幫助或者退讓,所以不必因此而內疚。
反而要勇於捍衛自己的權利,尊重自己的需求、渴望和意願,而不是圍著別人轉。
第二步,學會自我欣賞
多數人對於外部世界都會有一種「負面傾向」的認知偏差,總是更多的關注一些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導致的事情。
這對於「老好人」來說更是嚴重。
因此,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式,養成欣賞自己的習慣,慢慢改變自己的認知偏差。
第三步,嘗試角色轉換
「老好人」一般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
那就是:我必須做些什麼,別人才會喜歡我,如果我不做,別人就不會接納我。
但換位思考一下,你會時常埋怨身邊的人對自己做的不夠好嗎?
如果他做的不好,你會希望他道歉嗎?
我想答案肯定是不會。
所以你無需在意別人是否喜歡,只要你給自己多一些肯定,就會發現全世界都會接納你。
通過這些努力,相信我們都能像德魯克大師一樣,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能夠微笑又不失莊重地說出「不」字。
然後發現,那個「死掉」的自己 ,又活回來了。
作者:聶耳朵,有書原創作者。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眾號,關注公眾號:有書。本文原創首發於有書,轉載請聯繫有書君微信號:youshu925。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