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聯的戰鬥機,大家印象都是蘇-27,蘇-30這類主流戰機,這次再來介紹一款,與P26戰鬥機誕生於同一時代的單翼機。來自毛熊的國度,蘇聯伊-16戰鬥機,與P26戰鬥機不同的是這款單翼戰鬥機,成為了蘇聯在二戰初期空軍主力,這款戰機性能如何,又造就了怎樣的傳奇之旅?
1935年7月,五一勞動節的紅場上,伊-16第一次向公眾展示,這款由波利卡爾波夫設計研發的懸臂式下單翼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的單翼戰鬥機,伊-16與眾多出生在這個時代的戰鬥機一樣,也具有雙翼機一些明顯的特徵,開放式座艙,短粗的機身。伊-16毛驢採用了,鋼管,木質機身,用少量硬鋁材以及蒙皮,在駕駛員的座椅後安裝有一塊防彈鋼板,(伊-16也是同時代飛機中少有的擁有裝甲駕駛艙的單翼戰鬥機),這個在當時看起來頗為先進的蘇聯小驢,武器裝備如何呢?
最早的伊-16毛驢五型裝備的是兩挺7.62MM毫米施卡斯機槍,由於伊-16的後期延伸型號較多,飛機上武器裝備也有不同的變化,伊-16 10型裝備的是4挺7.62MM施卡斯機槍,伊-16的17型之後的型號,裝備的則是兩挺施卡斯機槍,還有兩門施瓦克20mm機炮。這種蘇聯小驢在誕生之初,的確有諸多先進之處,尤其早期裝備的M-22引擎更是讓這頭小驢擁有了將近400多公里的航速,在沒有了固定式起落架,機身張線的束縛下,一舉讓毛驢5型成為了那個時代速度最快的戰鬥機。
伊-16的主要技術性能裝備了M-25V型發動機,機身重達1336千克,在空中飛行的最大速度為447公里每小時,最大飛行高度8320米,作戰半徑:700公里,機身長度6.13米,機身高度3.25米,翼展面積14.5平方米。武器裝備為4挺7.62mmSHKAS機槍,或者兩挺20mm機炮兩挺SHKAS機槍,也可以掛載8枚RS-62火箭彈。
伊-16戰機三視圖,看起來很可愛的樣子
不過作為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的產物,伊-16仍然有一些無法避免的缺陷,伊-16的機身短小,這樣導致了飛行員在駕駛戰鬥機時操縱起來極為困難,一般都需要比較有飛行經驗的老飛行員來征服這頭倔強的小驢,為了降低重量,波利卡爾波夫將機身設計的比伊-15還短小,導致飛機在飛行時常無法保持平衡。雖然伊-16本身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但依然沒有影響它進入蘇聯空軍的戰鬥序列。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蘇聯對西班牙的共和軍進行軍事援助,提供到西班牙共和軍手中的是伊16和比伊-16要較早服役的伊-15戰鬥機。兩款戰鬥機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還不算差,在對抗西班牙國民軍手中德國戰鬥機,義大利提供的CR32'箭'式戰鬥機,速度更快的伊-16戰鬥機,還是具有較大優勢的。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志願隊飛行員,使用俯衝—射擊—拉起—再俯衝的戰術,充分利用了伊-16的高速和優良的加速性能。可謂是在西班牙內戰中痛擊了國民軍。
在之後因為偽滿洲國與蒙古國的邊境問題,蘇聯與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以西爆發了諾門檻戰役,蘇軍空軍在這場戰役中仍然派出了伊-16戰鬥機,雙方在第一階段戰爭中就互相擊落了60多架飛機,日軍的Ki27戰鬥機更是被蘇軍戰機一頓痛扁(這種飛機武備僅為兩挺7.7mm機槍,打伊15戰鬥機都費勁),戰役最後以蘇蒙聯軍慘勝告終。
作為在上世紀30年代飛機,伊-16的時代終將會過去,在二戰前夕的蘇芬戰爭中,蘇聯的作戰思想已經開始顯得落後,而且對面的芬蘭空軍手中不再是一票的雙翼機,而是德國進行援助的BF109戰鬥機,以及從美國購買的布魯斯特公司生產的水牛戰鬥機,伊-16在面對這些同為單翼的戰鬥機,其優勢已不再明顯,伊-16與其他蘇系戰機跟芬蘭空軍對抗時,被芬蘭空軍打擊慘重。(其實這裡面還有其他原因,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空戰戰術思想已經落後,再加上芬蘭空軍的飛行員駕駛戰鬥機的技術較好,所以蘇聯空軍在空戰中吃了大虧)
先說一下,在衛國戰爭中的伊-16表現,在衛國戰爭爆發初期,在蘇聯的空軍序列里,仍有大量的伊-16-5,伊16-6型等型號在服役。不過在1940年的德國空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的BF109等先進戰機,無論是從裝甲,還是火力來講,伊-16已經無力應對,在衛國戰爭早期蘇聯空軍裝備的伊16還可以勉強應付德國空軍早期的型號BF109戰鬥機,但隨著BF109G,BF109F,BF109E等改進型號的出現,以及後期FW190戰鬥機的服役,伊-16的性能已經趕不上德國空軍了。
因為伊-16在蘇聯空軍的保有量眾多,在加上之前因為大清洗,人員的大量流失,伊-16後期的改進型號,也並無太大進步,主要就是將前期伊-16裝備的M-22,M-25引擎換成了動力更強些的M-63,M-65引擎。從伊-16-17型後在機身火力上,裝備了兩門施瓦克機炮。
在伊爾二攻擊機服役之前,伊-16還可以掛載8發RS-82火箭彈進行對地攻擊任務,尤其是裝備兩門20mm機炮的毛驢,是當時蘇聯空軍對地攻擊主力。但伊-16最終的改進型號伊-16-24型,也已經無力對抗德軍的戰鬥機。隨著蘇聯拉格-3,拉-5的拉格系列,和蘇聯雅克1,雅克-7,雅克-9等新戰機的服役。伊-16也逐漸退出了蘇聯的空軍序列,剩餘的一部分伊-16也轉變為教練機,退到了後方直到1934年為止。伊-16在二戰中蘇聯的表現並不精彩。但是早在二戰爆發之前,伊-16早已出徵到了當時的中國。
在1937年中蘇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答應給中國三筆軍事貸款,包括給中國提供空中的作戰飛機和地面的裝甲力量,還有輕重武器以及彈藥(地面的作戰力量是蘇聯當是的T26輕型坦克,BT5輕型坦克和BA10等系列的裝甲車。)在1937年到1939年間,蘇聯援助了中國985架飛機,由當時的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隊駕駛,(其中包括伊-15和伊-16兩種主力戰機),駕駛這些的戰鬥機的飛行員,不少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飛行員,相較於國內的戰鬥機駕駛員,他們的作戰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
幾種中國伊-16戰機塗裝
確定援助中國之後,第一批伊-16戰鬥機經過拆解通過公路運送到中國,之所不用飛的方式來到中國,是因為在中蘇簽訂條約之前,日蘇之間早已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了避免日本干涉,只能採用陸運方式運抵中國。蘇聯的這批伊-16戰鬥機可謂是解了中國空軍當時的燃眉之急。在淞滬會戰之後,中國空軍之前裝備的主力戰鬥機,霍克3和霍克2戰鬥機早已消耗殆盡。蘇聯的飛機到達之後,可以說是緩解了中國空軍的壓力。伊-16運抵中國之後,迅速加入作戰。其中參加的規模較大的是武漢空戰,先後參加2.18空戰,4.29空戰,5.31空戰等,取得多次大捷。
1937年,南京淪陷後,日軍沿長江進犯,對駐紮在武漢的中國空軍機場進行轟炸,在1938年二月到五月,進行了較大規模空戰三次,擊落多架敵機。在1938年2月18日,日軍出動12架重型轟炸機和26架96-1式戰鬥機直撲武漢,中國空軍第四大隊負責迎戰,其中第四大隊第22,23中隊負責主攻,21中隊負責掩護。空戰中第21中隊的董明德、楊弧帆、柳哲生、劉宗武四機協同作戰,擊落敵機一架,柳哲生在協同戰友擊落一架敵機後又單獨作戰擊落一架敵機,該中隊其他飛行員又擊落三架敵機。第22中隊與敵機機隊遭遇後,中隊長劉志汗率先擊落一架敵機,中隊其他飛行員相繼擊落4架敵機。第23中隊飛抵戰場後,又擊落兩架敵機。此次空戰中,中國空軍擊落敵機12架(10架戰鬥機,兩架轟炸機)。但是我方損失了5架飛機,以及犧牲了5名駕駛員。
1938年,4月29日,日軍出動了12架戰鬥機和36架轟炸機,轟炸武漢三鎮,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和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隊共60餘架飛機起飛迎敵,以伊-15攔截、引誘日戰鬥機脫離機群分而殲之,伊16攻擊敵轟炸機的戰鬥方案,在經過30分鐘後的空戰中,日軍被擊落21架戰鬥機,狠狠打擊了日本空軍的囂張氣焰。
1938年5月31日,日軍為報復此前的失敗,又出動了36架戰鬥機和16架轟炸機進攻武漢,中國空軍與蘇聯志願航空隊掌握消息後,早已升入高空埋伏日軍,待敵機落網之後,對日軍在採取猛烈進攻,30分鐘內日軍被擊落14架飛機。
在武漢空戰中,蘇聯的伊-16的性能比早期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96艦戰要好,是在武漢空戰中可以連續打臉日軍的重要原因。伊-16戰鬥機進入中國早期還是可以與日機抗衡,(畢竟當時日軍裝備的還是帶有固定式起落架的飛機,性能可能還趕不上伊-16)但隨著日軍裝備的零式戰鬥機等新式戰鬥機的服役,無論是從飛行速度,機動能力蘇聯的紅色小驢都逐漸被趕超,在之後的空戰中大量損失(例如璧山空戰)。1940年,德軍入侵蘇聯後,在中國的蘇聯航空隊,被迫撤回國內,參加衛國戰爭。1941年,陳納德組建飛虎隊(中華民國美籍志願飛行大隊),再次保衛中國的領空,接替保衛領空任務的是P-40等美式戰鬥機。
伊-16,採用了當時在1930年代許多先進的技術,但作為一款從雙翼到單翼的過度機型,註定了其會被加速淘汰的命運,但在航空器發展史上,刺激了航空工業的進步,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