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少發病,產量高,養殖戶必須做到這些要點

2019-12-25     中國水產頻道

水產養殖動物多數是低等動物,尤其蝦、蟹,更是低等的無脊椎動物,意味著它們沒辦法像脊椎動物(魚或者畜禽)那樣有高級的免疫系統!河蟹一旦傷亡,往往都難以治療。我們所看到的死蟹,多數都經歷過15天至1個月的發病階段,比如肝胰腺萎縮、糜爛、退化,腸炎、黑鰓、爛肢等,這些症狀都不是短時間內造成的。河蟹疾病潛伏期較長,傷亡比較明顯的往往都在蛻殼期和高溫缺氧階段。

當塘口出現傷亡後立即給藥或者治療,但是在一個階段內螃蟹的傷亡數量仍然會上升,因為我們無法掌握到底有多少螃蟹發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比較著急,急於去尋求「特效藥」、「烈性藥」期望一下子就止住損傷,反而刺激了螃蟹,加重了傷亡數量,延長了傷亡時間。

養殖時間進入七月份,養殖戶最擔心的問題還是來了!儘管咱們的蝦人蟹事頭條號不止一次地提醒了咱們養殖戶要提前做好疾病的預防,但是不盡如人意!

由此可見,河蟹病害「防重於治」。那麼如何防呢?其實溶氧是關鍵!一張圖教你了解河蟹發病機理!

一、一圖看懂螃蟹、小龍蝦發病!

河蟹、龍蝦發病簡圖

通過上圖,我們就可以簡單的梳理出來防治疾病的重點工作在哪裡,就是從溶氧著手:

溶氧低會導致水環境變差,河蟹體質下降,最終導致疾病的產生。因此,我們預防河蟹疾病的核心就要從溶解氧入手!要做到以下幾點:

二、確保池塘的溶解氧:

溶氧好是前提,底層溶解氧大於3mg/L(這個標準已經很低了,再低容易造成大缺氧「泛塘」了)。增氧的方式有定期的改底(5-7天)、使用化學增氧劑(氧速保2kg)、增氧機、打水等;(溶氧問題請持續關注本頭條號,我們將會詳細地為大家分享溶解氧的知識點)

三、定期消毒,清除水體的病雜菌:

水環境差的池塘滋生致病菌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在缺氧天氣和污染重的水體當中,由於梅雨季節的異常天氣,使得比其他任何階段都容易滋生致病菌。所以,在梅雨階段前中後期,使用安全無刺激的消毒產品來減少水體當中致病菌的含量,這對於防病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現在是高溫天、陰雨缺氧、蛻殼期頻繁,如果選擇刺激性較大的消毒產品如「戊二醛、二氧化氯或者是碘製劑」用量少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用量多了將會造成螃蟹、小龍蝦遇到較強的刺激,甚至是直接死亡,損失慘重!

目前市場上最新的消毒技術是將銀離子壓縮成納米級別的顆粒,帶正電荷的銀離子可以迅速地與帶負電荷的致病菌、病毒等進行結合,並且深入內部,裂解致病菌的官能團,導致細菌、病毒直接死亡,從而達到殺菌速度快(24小時見效)、殺菌範圍廣,無耐藥性等特點

四、定期解毒,保持水體的優良環境:

有機質的發酵變質、水生動物代謝產物及腐敗、有害藻類分泌的藻毒素等對於存活的水產動物來說都會影響生長和體質,尤其是水環境不好的池塘(水草腐爛、水濃、水黑、水紅、缺氧等),定期的解毒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況下15天使用1次,情況差的池塘需要5-7天使用1次。

市面上的有機酸林林總總,建議大家選擇含量高的,且最好濃縮,使用時一般用量較多,方便攜帶。

五、確保吃料和營養

水產養殖苗、水、料,除了苗種和水質,「吃」也是非常關鍵的。雖然螃蟹不吃料一時半兒餓不死,但是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積累往往直接影響到蛻殼、發育、抗病等各個方面。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螃蟹吃的下、吃的好!剛才提到很多遍的「溶解氧」和「刺激」是影響螃蟹吃料的主要因素,缺氧(水清、泛塘)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吃料差,所以一旦缺氧了,如何快速的恢復螃蟹活力是最關鍵的。我們可以通過打水增氧、外潑抗應激產品來緩解缺氧對螃蟹的影響,恢復活力,促進吃料。

在「吃的好」這一方面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保肝」,另一個就是「防腸炎促消化」。我們說的水體「毒素」會損傷河蟹、小龍蝦的肝臟,進而影響體質,所以適當的在梅雨季節拌料內服營養品是很有必要的!

總結:增氧是確保河蟹正常吃料、水質不會惡化的保障

「增氧增產、氧治百病」、「一日缺氧,三日不長」,水產養殖不同於其他畜牧業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水產養殖動物在水體當中,容易受到溶解氧的限制!因此想要螃蟹、小龍蝦不發病做好溶解氧的管理是前提!(本文轉自【蟹人蟹事】。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蝦蟹病害水質水產養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v__QW8BMH2_cNUgn_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