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款堪比換代,奧迪Q7被奔馳寶馬逼出了大招

2019-07-19     蜀錦傳媒集群

奧迪Q7到現在是第二代車型,在豪華品牌中大型SUV中是一個絕對的晚輩,奔馳GLE(以前叫奔馳ML)、寶馬X5甚至是保時捷Cayenne的歷史都要比奧迪Q7更久。雖然奧迪進入SUV市場的時間比較晚,不過這並不代表奧迪在SUV市場沒有話語權,相反第一代奧迪Q7是一款絕對的重量級產品。

豪華品牌的中大型SUV擁有兩個很重要的要素,寬大的車身、強大的氣場,第一代奧迪Q7這兩者都做到了。特別是車身尺寸,第一代奧迪Q7的車身長度達到了5米,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的中大型SUV,已經介於中大型和全尺寸SUV之間——寬大的車身再加上碩大的一體式中網,也造就了第一代Q7強大的氣場。

雖然奧迪Q7是一個後來者,但是人們似乎非常熱衷,Q7很快就成為了奧迪絕對的銷售主力。可能是第一代車型太過於成功,所以在2015年第二代車型發布的時候顯得有些迷茫,人們感到了巨大的落差,倒不是說第二代車型有多差,而是因為第一代車型實在太過出色,對比之下,第二代車型變得稍顯平庸。



在所有車型的換代都在變得更大的時候,奧迪Q7的第二代車型卻在縮小,這並不是奧迪所想要的,而是被迫的。因為第一代車型為了後來居上搶占市場,幾乎不考慮任何因素的增強產品力。第二代產品就必須回到正常的樣子,萬一後面奧迪還有全尺寸SUV的話,產品之間過於接近就會互相影響,這是不利的。基於這些原因,第二代奧迪Q7車型也就是現款車型的尺寸進行了全方位的縮減,當然比例並不大。

除了車身尺寸的縮小,另一個問題就是氣場也減弱了。車身的高度進一步縮減,雖然中網的尺寸更大,但是高度卻降低了,因此失去了第一代車型類似於美式SUV那種雷霆萬鈞的氣場,更像是一台中型SUV被拉大。而後面換代的奧迪Q5的外觀與Q7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讓Q7更像是Q5的放大版——雖然兩者之間各個層面的差異巨大,但是消費者很多時候並不會去透徹的了解。

這些情況加起來,就導致了第二代車型的年銷量並沒有達到第一代的高度。



對於換代車型的狀況,奧迪當然在想盡辦法改變。因此在中期改款車型上,奧迪作出的改變算得上是一次換代,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飾都是如此。按照常規來說,中期改款對於外觀以及內飾的改變很有限,主要是對於動力總成的一些調整,如果一款在設計層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原因一般只有一個——現款車型銷量沒有達到預期,因此必須得提前放大招。

奧迪Q7就屬於提前放大招的這一類車型,如果僅僅看圖片,甚至都沒有理由說它是一台Q7,因為前臉、前後包圍、前後車燈的造型進行了全面的革新。如果一定要劃分設計理念的高低的話,那麼新款車型的外觀吸引力是一定要高於現款車型的。因為這樣的外觀是可以抓住人們眼球的,因為不再平庸,甚至有些誇張,幾乎達到了Q8的張揚程度,就像是上一代車型剛誕生時那樣。



現款車型的外觀存在一個問題,太過於商務,前後包圍沒有SUV應該有的粗獷,儘管這類SUV很少需要承擔真正的越野任務,但少了越野的味道,無形中就不夠霸氣。同級的奔馳GLE就很成功的在豪華之中依然展現出了它粗獷的一面,第二代奧迪Q7則更像是一台加高底盤的旅行車。至於寶馬X5沒有越野車的粗獷很正常,因為寶馬給自家SUV的定義本就是SAV,更偏向於運動化的SUV。所以現款Q7哪一頭都沒有占,是一款不夠特別的豪華SUV。

改款之後,第二代奧迪Q7的前後、側面包圍都加入了眾多的越野車風格。雖然車燈非常銳利,中網就像是一台高性能轎車所使用的樣式,但是這幾者之間的結合併沒有什麼違和感,反倒是展現出了視覺衝擊力——這就是前文所說豪華品牌的高端車型一定要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新款Q7則是用它的巨大反差營造豪華感。



奧迪的著急還表現在對於內飾的改變,開頭已經提到過,中期改款一般不會大動外觀和內飾,即便改變其中的一樣,一般也是外觀。但是新款Q7顯然覺得外觀的改變還不夠,乾脆將內飾也更新了。運用了目前奧迪所有的中大型/大型車的內飾設計,全液晶儀錶盤以及兩塊中控螢幕的結合。

所以內飾就不再做過多的介紹了,因為已經有多款車型採用。唯一需要吐槽的是空調控制區域依然是一塊觸摸螢幕,而這又是觸摸頻率非常高的區域,因此非常容易沾染指紋,白天反光的時候看上去不太舒服,而且觸摸螢幕的方式控制空調,反倒是沒有按鍵方式來得直接。



動力總成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改變,雖然目前官方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發動機數據和改變,但是根據目前奧迪的布局來看。2.0T發動機應該會搭載一套48V輕混系統,作用主要是輕微的降低油耗,以及降低發動機啟停過程中的抖動。至於那台老舊的3.0T V6機械增壓發動機應該會被全新的3.0T V6單渦輪增壓發動機所取代,主要目的是在降低重量的同時更加省油。至於插電混動車型,應該也要引入國內市場了,畢竟目前一些限購城市對於插電混動車型是有著絕對需求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uh9EGwBmyVoG_1ZAc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