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余淵
今日,18位康復患者解除隔離,離開江漢區洞庭街的隔離酒店,每個人都眉眼帶笑。38歲的志願者萬文喜,發自心底地為他們感到高興。這家距離江漢路步行街僅數米之遙的酒店,於2月14日被徵用為隔離觀察點,目前已累計收住了近300名康復患者。
在這裡,萬文喜和素未謀面的9個小伙子,組成了一支平均年齡26歲的志願服務小隊,團隊里有80後、90後,還有「00後」的小鮮肉。疫情來臨時,他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堅守67天,寸步未離。
素未謀面的他們成了最好的夥伴
萬文喜是一名計程車司機,在武漢打拚了一年,他原計劃自駕回老家新洲,陪獨居的父親過年。1月22日,萬文喜整整跑了一天車,晚上回到家,想著第二天就能見到父親,他十分開心。然而,第二天醒來時,武漢卻傳來了封城的消息。
萬文喜說,那天他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他能聽出電話那頭的父親有些失落,「他囑咐我,一個人在武漢一定要多加防範。」封城後,響應政府減少外出的號召,萬文喜一直呆在光谷的出租房裡,每天他都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疫情的最新進展。
二月中旬,萬文喜在網上看到一則隔離酒店招募志願者的消息,那天晚上他一夜未眠,心想著自己是單身,沒有家庭的牽掛,最終還是下定決定要出一份力。
至今,萬文喜仍記得第一天到隔離酒店的場景,那天晚上下著大雨,30多名來自方艙醫院的出院者,要轉入酒店隔離。清掃、消毒,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那天大家一直忙到了凌晨。
在隔離酒店的日子,每一天都很苦,但讓萬文喜慶幸的是,在這裡他與另外9個從未謀面的小伙子,成了最好的朋友。
難忘康復患者離開時的笑臉
十個人的志願者團隊,年齡最大的是萬文喜,年齡最小的姜宏權只有19歲。和萬文喜一樣,武漢封城打亂了姜宏權所有的計劃,滯留武漢的他,決定用實際行動為這座他喜歡的城市加油。
除了萬文喜和姜宏權,其他成員大都有家庭的牽掛,他們不敢將做志願者的事,告訴遠在家鄉的親友。「連朋友圈都不敢發。」萬文喜說,每次和父親通話,他都說自己宅在家裡。有時候,父親打來電話他正在忙,他就要小心翼翼躲到一邊,怕父親聽出動靜。
兩個月來,隊員們每天早上7點不到就要起床,因為早上7點早餐會準時送到酒店,他們必須按時分發。最高峰時,酒店住了近80名康復患者,分發完早餐後,便要投入到保潔和消毒工作中。每天,酒店要進行三次消殺,大家輪流上陣,背起40斤的塑料箱,不放過任何一處角落。大家深知,消毒工作切切實實的關乎著所有人的安危。
在萬文喜看來,在酒店裡最累的就是做保潔工作,每一位康復患者將垃圾放在房間門口,他們再進行統一收集,裝滿後的黑色垃圾袋,足足有半人高。在酒店裡,最讓大家開心的,就是見證康復患者解除隔離的時刻,每一次有康復患者離開,他們都會在酒店門口為他們送別。雖然戴著口罩,但離開時的喜悅是遮不住的,每當看見康復患者眉眼的笑意,隊員們就感覺心裡暖暖的。
萬文喜說,每當有康復患者離開,他們由衷地感到高興,但往往那個時候就是隊員們最忙碌的時候。解除隔離後,他們要對空出來的房間進行大清理,有一次同時有40位康復患者離開,他們忙了大半天,才清理完房間。
除了基本的志願服務,小隊成員還肩負著一些其他工作,比如有的康復患者擅自離開房間,到走廊甚至是酒店外空地散步,他們必須耐心進行勸說。有的康復患者需要購買藥物,在醫護人員同意的情況下,他們也會幫忙跑腿購買。
有一陣酒店的電梯出現故障,有腿腳不便的康復患者轉來時,他們就背著康復患者上樓。有一天,25歲的呂軍威,上上下下背了7位老人上樓,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整個身子都濕透了。
如今,在酒店隔離的康復患者越來越少了,隊員們都期待著清零的那一天。萬文喜說,等到志願工作全部結束後,他會回一趟新洲,親手為父親做一次最愛吃的武昌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