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都不能回國安葬?比利時的爭議人物,瓦隆人萊昂·德格雷勒

2020-10-19     小懶貓yen

原標題:死後都不能回國安葬?比利時的爭議人物,瓦隆人萊昂·德格雷勒

二戰中各國都有英雄,但也不乏形形色色的叛國者。然而沒有一個人能和萊昂·德格雷勒一樣,時至今日都備受爭議。他曾經是比利時的政治明星,也曾是納粹德國武裝黨衛軍的外籍志願者,並且軍銜是上校。戰後他流亡西班牙,被西班牙的獨裁者弗朗哥庇護。這樣的一個人,他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和納粹合作呢?

一.比利時的政治明星

萊昂·德格雷勒,出生於1906年6月15日的阿登地區的永布鎮,父親是法國移民,母親是比利時的瓦隆人。德格雷勒自小就聰明無比,在其家鄉被人稱為「天才」和「神童」。

如果是一般人被人這樣吹捧,可能會洋洋自得。但德格雷勒不一樣,他有一種近乎熱情的專注,能讓他將精力用於他認為對的事情上。於是在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德格雷勒的成績越發優異。

1920年,德格雷勒就考入了比利時的天主教魯汶大學學習法律,同時還選修了政治、藝術、考古和哲學等課程。在學生時代,他就表現出了非凡的領導能力和魅力。

在他二十歲時,他已經出版了五本書籍,並且在24歲時,以法律學博士的學位完成了學業。畢業後,他開始經營出版社,發行自己的周刊。

但是德格雷勒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加入了天主教運動黨,並在1931年成了比利時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他發表的演講超過了2000場,深受大眾喜愛。

不過他又很快脫離了天主教運動黨,轉而成立了自己的雷克斯運動黨,鼓吹激進的改革,謀求建立類似義大利和德國的法西斯政權,形成一個「公正團結」的政府。儘管他獲得了議會較多的席位,但是因為遭到政敵的阻擊,他未能成功獲得比利時總統的寶座。

此時已經是戰爭的陰雲逐漸籠罩歐洲,但德格雷勒作為一個激進黨派的領導者,卻沒有選擇和德國人過於親近,或是支持希特勒。

相反德格雷勒力主比利時應該宣布為中立國,以便比利時能成為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緩衝。並且他開始以學者身份先後訪問拉丁美洲、美國、加拿大、北非、中東和所有歐洲國家。

他表示歐洲的未來唯一的出路,是以共同的文化為紐帶從而實現統一。

然而儘管他在這些次訪問之旅中接受到了各國領導人熱情的接見,他也極力勸說各國放棄戰爭,以避免歐洲再度陷入戰火的深淵,但是各國的利益矛盾卻不是他能夠化解的。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的政敵們藉機發難,將他以叛國罪關入了牢房。在監獄裡他被嚴刑拷打,不過在親屬朋友的努力下,他逃脫了被處死的命運。

後來他被德軍釋放,並希望他能與德國合作,但卻被德格雷勒拒絕。諷刺的是,那些曾經說德格雷勒是叛國者的前政府人員,此時到是走到了德格雷勒前面去了。

二.瓦隆人和弗拉芒人

然而當1941年,希特勒發動對蘇戰爭時,德格雷勒的態度突然發生了轉變。他對德國當局提出組建一個有瓦隆人志願者所組成的營,協助德軍作戰。

他本人也加入了德國陸軍第447步兵團,從一名列兵做起。那麼是什麼讓德格雷勒突然發生了轉變,從拒絕合作到主動合作呢?

原因就在於比利時的民族問題,比利時有兩個民族,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分別占比利時人口的44%和56%。比利時獨立時,主要是瓦隆人出力居多,所以在1830年比利時獨立時,瓦隆人占據了上風。

而瓦隆人和法國人屬於同族,也都說法語,因此當時法語就成為了當時比利時的主要語言。這一點由於當時瓦隆人是獨立的主力,所以弗拉芒人沒有什麼異議。

建國後,比利時存在一條明顯的分界線,也就是說法語的瓦隆人在比利時的南部,而說荷蘭語的弗拉芒人在北部。

在那個法語屬於歐洲大陸通用語言的時候,這倒也沒什麼,弗拉芒人上流社會也以會法語為榮。本來也算相安無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語言的差異反而成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

弗拉芒人要求讓荷蘭語也成為國家正式語言,並且四處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瓦隆人主導的政府就處死了數十名曾經為德國服務的弗拉芒人,試圖打壓弗拉芒人,但是卻引發了更為嚴重的矛盾激化。

緊接著弗蘭茫人也成立了一個民族主政黨,要求民族自決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經過鬥爭,荷蘭語也成為了官方語言。但是雙方的矛盾,卻並沒有消除。

事實上,1921年開始,弗拉芒人和瓦隆人的矛盾日漸嚴重,雙方的黨派在議會裡爭執不斷。儘管雙方都無意反對比利時這個國家,都承認比利時是他們共同的國家,但長久以來的矛盾,卻讓二者關係日漸惡劣。

不過因為都在一個國家裡,所以這種矛盾尚且可以維持平衡,這種情況一直到二戰前都是如此。

三.失衡的天秤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二戰里法國戰敗,瓦隆人失去了他們原來的支持。因為瓦隆人說法語,生活習慣上也趨近於法國人,所以在德國人眼中,他們與法國人無異。

而瓦隆人的雷克斯運動黨雖然在戰爭時期的新政府里有一席之地,但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語言,以及文化上和法國人趨同性。所以在德國人眼裡,瓦隆人屬於不可靠的合作者。

而弗拉芒人則不同,弗拉芒人和德國人同屬條頓人,在納粹黨眼裡,弗拉芒人也屬於他們心目中的日耳曼人。考慮納粹德國奉行的日耳曼帝國理論,他們自然對弗拉芒人照顧有佳。

當然德國人也非常樂意扶植弗拉芒人,目的是用弗拉芒人作為自己在比利時的代言人。這對於瓦隆人是非常危險的一個信號,因為如果按照納粹德國的日耳曼主義,難保日後德國人不會對瓦隆人下黑手。

而另一方面當時的比利時首相,弗拉芒國家聯盟的領袖,斯塔夫·德克萊爾,雖然是個優秀的政治家,演說家,頗受弗拉芒人支持且欣賞納粹理論。

但是德格雷勒卻知道,這個德克萊爾雖然欣賞納粹理論,但是他的思維和希特勒格格不入。希特勒要建立一個囊括所有日耳曼人的大帝國,而德克萊爾則是打算建立一個包括荷蘭、比利時、法國人弗拉芒居住地在內的大弗拉芒國。

德格雷勒深知,這種表面是納粹主義,實際上是民族主義的做法一定會引起希特勒的猜忌。而且當雙方衝突爆發時,瓦隆人是否能夠逃過一劫也是一個未知數。

德格雷勒也知道,即便他和德克萊爾說這件事,後者也不會做出改變,這就是他的性格。那麼德格雷勒必須自己尋找一個辦法,保證瓦隆人的安全。而他想到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的實力。

這個點子不是他獨有的,而是他從蘇芬戰爭中獲得的靈感。作為一個弱小的國家,一個民族,為了在強大的對手面前生存,除了必須有一個強大盟友之外,還必須證明自身的實力。

只有通過實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能讓盟友堅定的支持自己。這也是促使德格雷勒轉變的主要原因,他寄希望於用這種辦法保護瓦隆人和比利時。

結語

而這位瓦隆人的領導者德格雷勒也無法將自己的目光看的更遠,他僅僅看到了納粹德國的強大,卻沒有看到納粹德國內里的衰弱與失敗之處。原本可以利用自己的號召力,成為盟國的盟友和比利時英雄的他,卻走向了邪惡的納粹德國,成為其鷹犬爪牙。

最終當納粹德國被同盟國的正義狂怒所毀滅時,德格雷勒也只能被釘在比利時的恥辱柱上,終生只能流亡海外,再也不能回到比利時,並被比利時人民永遠的唾棄。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l4rP3UBLq-Ct6CZmg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