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小城鎮為什麼很漂亮?這多虧了那些退休的老年人

2019-07-11     喜馬拉雅

來源|喜馬拉雅APP陸銘的精品課《經濟學名師陸銘:中國經濟72講》

編輯|核桃精

歐洲的城市是什麼樣的?去過歐洲或是沒去過的人,對歐洲的城市基本上有這樣一個看法:有很多是小城鎮。相對而言,中國的城市都太大了,有人便主張去學習歐洲去發展小城鎮的模式,以此來縮短中國的城鄉差距。

歐洲真的是小城鎮的天下嗎?歐洲的那些小城鎮又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不從地域面積看,歐洲的城市也很大

歐洲的城市起源是城邦,在那個時期,一個城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權,獨立的小王國星羅棋布。一個國家內部有統一的語言宗教和文化,不同的小國之間,語言宗教文化都有巨大的差異,人口在不同國家之間不能自由流動,這不利於大城市的形成,而中國其實沒有這樣的問題。

判斷歐洲的城市的城市人口多不多,這需要和其他國家人口做比較。比如倫敦的人口有800萬,但在倫敦通勤範圍之內有1200萬到1400萬人,大約占了英國總人數有1/6。巴黎也是一樣:巴黎市的人口只有224萬,但巴黎大區人口卻達到了1200萬,大約有1/6的法國人口集中在巴黎周圍的都市圈裡。

倫敦和巴黎大區的人口在1200萬左右,這聽起來比中國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小很多。其實中國的城市的定義和其他國家非常不一樣,中國的地級市往往是由一個中心城市和周邊的一些縣級市所共同組成的。

以上海為例,上海雖然叫上海市,但是其實它是一個小小的省,它是由上海的中心城區和周圍的很多相當於縣級市的小城市來共同組成的。僅看上海的中心城區這樣一個真正的城市概念的話,其實上海的中心城區人口也就1200萬,相當於是倫敦和巴黎通勤區範圍之內的人口。

石料建築阻礙了歐洲城市的長大

歐洲的城市化起步早,大量的古建築材料是石頭,生命力非常強,而且歐洲人保護古建築的觀念十分普遍,這使得歐洲的城市非常有歷史和文化的氛圍。但是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講,它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古建築保護的負擔越重,越是會限制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區的住房供應,這樣就會限制城市長大。

在中國,沒有這樣的問題。中國的城市的建築以木質為主,千百年之後都腐化消失了。而且近代100年里,中國的城市經歷了嚴重的摧毀,被炮彈轟炸過,被人為摧毀過,所以很多大城市沒有特別保護古建築的需要。這些城市增加住房供應的可能性,就比歐洲的那些老城市強得多。

人口制度促進歐洲小城市的美麗

歐洲的小城市的產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的條件--人口的自由流動。

歐洲土地是私有化的,土地連帶著土地上的建築物可以自由買賣。歐洲的小城鎮之所以能夠發展得比較漂亮,也是因為有大量的老年人口,用他們的退休金到這些地方去買房子養老,才形成了歐洲美麗的小城鎮。

而在中國,農村地區的宅基地是不允許自由買賣的,最多僅允許在村民之間進行交易。可是目前農村家庭出來的年輕人都喜歡去大城市,大家都這麼想。這樣情況下,能把宅基地轉讓給誰?沒有多少人會接盤的。

其實在一些旅遊資源比較好的地區,哪怕農村的宅基地不可以自由買賣,也可以通過轉讓幾十年的宅基地使用權,相當於把房子租出去,不由原來的農民住,而是長期租給進村投資的外來人口。它既給農民帶來了資產性的收益,也給農村的旅遊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金。

未來某一天,農村土地的宅基地的制度應該得到突破。只有人口和資金雙向的自由流動,才能夠真正的讓中國的鄉村和周邊的小城鎮能夠繁榮起來。

關於主播:

陸銘,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研究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發展、社會經濟學。在喜馬拉雅FM目前上架4張專輯,58個聲音作品。跟著陸教授學習,掌握當下的經濟形勢和知識,豐富提高眼界和格局。

關於喜馬拉雅:

有聲圖書館,中國知名音頻平台,5.3億用戶的共同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e4nGGwBmyVoG_1Z4EVj.html


我算是看透了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