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試不及格,曾經的學霸輟學流浪15年,再見已"泯然眾人

2019-10-12     排頭觀察

在優勝劣汰的社會中,"生而為贏"有時只是騙人的鬼話。有時候,這句話能帶來奮發向上的力量;有時候,它也能給人承受不了的壓力。

最近,廣東中山的大四學生陳東,在輟學流浪15年後與家人相聚,見面時家人拉著陳東嚎啕大哭:"你怎麼變成這樣了"。志願者介紹,陳東初高中時都是"學霸",上了大四卻有幾門專業課考試不及格,"與其丟人不如走出去",他就這麼一直在外流浪了15年。家人為找他報了警,媽媽還來到廣東一邊打工一邊打聽他的消息。

陳東的行為,有兩方面的錯誤,一是考試不及格就輟學出走,這是逃避現實的表現;二是流浪15年不回家,家人報警找人,媽媽也到廣東來打工,他沒有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反而讓家人為他擔心,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不孝。

我們指責陳東行為錯誤性的同時,也意識到了這樣一種現象:如今國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並沒有隨之提高。最近的一項調查指出,近半數大學生沒有堅持吃早飯的習慣,還有近8成的大學生飯後不運動。不好好吃飯、不定期運動......

身體素質不好,只是一種表象,深層原因是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前天,一名成都理工大學的在讀研究生在網上發布虐狗視頻和照片,引起網友們的廣泛關注。有網友指出,搞學問之前,要先學會做人,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將來對社會不僅無益,還可能有害。

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研究生"和"虐狗"。在大家的印象中,研究生有著極為豐富的知識儲備,也應該擁有極高的個人素養、極強的社會責任感,虐狗這樣殘忍又血腥的場面,實在無法和研究生聯繫在一起。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我們事事要"贏"的教育觀念。整個社會都在推崇"學霸",孩子好不好,全靠試卷考。想取得好成績,要麼有天分,要麼肯努力,這樣的人從古至今都很稀少,生活中的學霸甚至都成為了一種稀有動物,被家長保護得嚴嚴實實,老師、學校也百般照顧,看不到象牙塔之外的風風雨雨。

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粗活累活都不給做,稍微有點頭疼發熱,一家人都繃緊了神經,圍著孩子急得團團轉。只要成為學霸,你也能過上這樣毫不費力的生活,父母要求不多,成績好就行。會學習,就能成為父母口中這樣"別人家的小孩"。在學校,老師也會對學習好的孩子青睞有加,髒活累活全給差生做,成績好的孩子只要坐在教室里好好學習,就能得到老師的誇獎。

可在進入大學之後,初高中時的"學霸",卻往往會不適應,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高考後選擇報考專業的時候,通常不會了解想選專業的具體情況,如學什麼課程、入學前需要做什麼準備等,他們關注的更多是專業的前景和就業狀況,大多數學生甚至完全由父母做選擇。這樣選出來的專業,孩子是沒有興趣的,能不能適應專業學習先不講,即便順利畢業進入社會,也可能會成為我們常說的"社畜",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

教育,本意應是教書育人,學生不光要學習文化知識,打造硬實力,也要鍛鍊自己的情商、學習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應對方法等,打造自身的軟實力。建設國家需要大量高學歷人才,這是事實,但人才也分為真正的人才和虛假的人才。

真正的人才德才兼備,有應付難題的知識儲備與靈活的頭腦,能在世界的紛紛擾擾中與自己和解,上能演奏陽春白雪,下能欣賞下里巴人。虛假的人才,徒有滿腦袋的知識與技藝,生活上卻不能"自理",一遇到挫折和困難,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會選擇逃避,甚至通過"虐狗"的形式來發泄自己對生活的不滿。這告訴我們高學歷人才的心理問題亟需關注,也反映出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漏洞。

要成績、要贏是在激勵學生上進,這本身並沒有錯,但不應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要贏,如果不能贏,就失去了興趣。這是不對的。如果只追求成績、排名,那麼世界上更多值得體會玩味的事情,他們便無法了解,也失去了欣賞的能力。更何況,用這種方式培養出的"人才",真能稱得上是"人才"嗎?有多少高學歷的學生,考研考博是為了一個可以當做敲門磚的文憑,或是為了逃避找工作的壓力。對於學術課題本身的探究,對於知識的獲取,他們並沒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淪為了寫論文的機器。這讓社會中文憑的含金量越來越低,降低社會評價的同時,也讓高學歷人才成為"高分低能"的眾矢之的。

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孩子小時候顯現出的才能的個性,預示著他長大以後的成就。所以,很多家長從胎教開始,就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去培養自己的孩子。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又有誰記得,王安石《傷仲永》中五歲就能作詩的方仲永,到了十二三歲就已經"泯然眾人"。即便孩子有才華、取得了成績,也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後天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通過教育讓孩子擁有正確的看待讚美和批評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去爭取好成績,但更重要的是,在取得成績的過程中,孩子是否能體會到快樂,能否獲得成就感,這才是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事情。你覺得對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XcWwG0BMH2_cNUgtHz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