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壽蔭:矢志報國的海歸工程師

2020-04-08     洛陽晚報


劉壽蔭生前照(中國一拖供圖)

講述人:

梁鐵峰,中國一拖集團退休幹部。

講述對象:

劉壽蔭,1924年生於西安,中國一拖集團前副總工程師,一拖建廠初期首批海歸之一,2018年去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壽蔭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來到位於洛陽的一拖埋頭苦幹,用尺和筆勾勒數個「共和國第一」。作為貢獻卓越的專家,劉壽蔭和其他專家一起將中國和已開發國家的農業裝備製造水平拉近了至少50年。

  昨日,中國一拖集團退休幹部梁鐵峰,向記者講述了劉壽蔭矢志報國、實幹創業的感人故事。

  

排除萬難,身在美國的他終於回到祖國

  1948年,24歲的劉壽蔭大學畢業,從南京考入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碩士,後轉至奧立岡州立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身在國外的劉壽蔭內心涌動著強烈的報國熱情。「我是中國人,根在中國,我一定要回到祖國。」劉壽蔭畢業後不想留在美國,也不想去父母定居的台灣地區,他想回祖國大陸,改變家鄉「二牛抬槓」的落後耕作方式,想讓中國用上最先進的拖拉機。

  1951年,劉壽蔭獲得美國奧立岡州立大學科學碩士學位。不料,韓戰爆發,美國政府一紙技術封鎖禁令,讓他的回國夢想遙不可及。無奈之下,劉壽蔭來到美國萬國拖拉機公司,一邊擔任新產品部設計工程師,一邊等待回國的機會。

  1955年,美國移民局突然通知他可以回國了。當時,中美沒有空中航線,到日本中轉可能被扣留並送往台灣地區。劉壽蔭採取了「曲線救國」的方式——繞道歐洲。

  劉壽蔭來到西德奔馳公司位於斯圖加特的重型和農用機械製造廠擔任工程師。在應聘時,劉壽蔭特意把合同期定為最短的一年。

  1956年,劉壽蔭終於踏上了歸國路。他先秘密從西德到東德,登上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再從蘇聯回到了中國。

  

見證並參與了中國拖拉機工業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劉壽蔭回國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機電研究所工作。1958年,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極缺專業人才。劉壽蔭放棄大城市優厚的生活條件,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來到了洛陽,這一來就再也沒離開。

  從1959年到1962年,作為主要設計人員,劉壽蔭完成了我國第一代手扶拖拉機工農—7型的設計定型,在全國得到了大規模的推廣應用。這是真正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機,其性能優良,結構精巧,一機多用,燃油經濟,工效比牛耕提高了5到6倍。

  從第一台履帶拖拉機、第一台665軍用越野汽車,到第一台40馬力輪式拖拉機、180馬力的四輪驅動的輪式拖拉機……作為中國一拖第一代建設者,劉壽蔭和其他專家一起見證並參與了中國拖拉機工業從無到有、從模仿到自主研發直至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1994年4月,已經70歲的劉壽蔭光榮退休。從74歲開始,他又耗時3年,設計出全國首創的「擺軸式推力管支撐底架農用運輸車」,並獲得兩項國家專利。

  

淡泊名利,把一生都獻給了農機事業

  在中國一拖23號街坊一棟老居民樓內,劉壽蔭的老伴兒還住在這裡。

  梁鐵峰告訴記者,劉壽蔭是個特別隨和的人,他生前經常在小區里散步,遇到熟人就打招呼。

  在劉壽蔭到一拖之前,清華大學曾邀請他去任教,他婉言謝絕了。後來有人邀請他去南方,他又謝絕了。他說:「我這輩子的願望就是要用自己所學,實實在在地為中國的老百姓做點事情。」

  2018年,劉壽蔭病逝。「劉壽蔭的一生是愛國報國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淡泊名利的一生、艱苦奮鬥的一生。」梁鐵峰說,他把青春獻給了祖國,把一生都獻給了農機事業,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洛陽晚報記者 李迎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XTMV3EBnkjnB-0zVr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