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學二年級的數學試卷上有這樣一道數學應用題:奶奶今天一共要編14個籮筐,已經編好9個,還要編幾個?一位小學生在這道應用題下面寫道:「一天編9個就已經很累了,還要怎樣?」
看到這裡,小編不禁為這位小學生大膽、直率的回答而拍案叫絕。從非常規的角度來看,這位小學生放棄得分的機會,寫出了對這道應用題的看法,這源自他用一雙純潔無邪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
有人將這道題告訴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兒子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無論老師、家長說什麼,他都聽得很認真。剛把這道題講完,他就一口報出了答案:「還要編5個。」
家長開始啟發式誘導:「這道題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和答案?」兒子認真思考了一會兒,說道:「沒有,這道題一點問題也沒有!」父子倆在談論這道題時,兒子的奶奶正在廚房裡忙碌,兒子高聲喊道:「奶奶,飯燒好了沒有?」奶奶忙不迭地回答道:「快了,馬上就好!」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教科書式的生活,一切都順理成章,毫無懸念。
而那個小學老師在這位小學生的回答旁批道:「很會體諒奶奶,但這道題沒有做對哦!」
老師批改得沒錯。老師雖然看出了這位小學生的「愛心」,但所有的問題背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作為老師,一切都要以標準答案為批改標準,否則,她就會被人認為是在誤人子弟。而我們,也是這樣一代一代「被標準」地考過來的。
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在以色列,幾乎所有的老師和家長都會對孩子們說:「智慧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如果你說太陽的顏色除了紅色,還有黑色、綠色、白色……那麼我可愛的孩子,你一定會成為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因斯坦。」但願那個扣分沒有扣掉孩子的「愛心」,也沒有扣掉一個孩子的智慧和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