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井噴發展」!日新月異的蕪湖了解一下

2019-09-28     子非喬木

一條路通向幸福,通向遠方

一張網,互聯互通,網羅天下

交通

是一個城市得以運行和發展的基礎之一

更是城市之間聯繫和交流必不可少的條件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蕪湖交通網絡不斷延伸,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特別是近年來,剛剛通車的中江橋,不僅解決了九華路的「腸梗阻」,也打通了蕪申運河的「任督二脈」;十年磨一劍的弋江路快速化改造,全段主線消除紅綠燈;蕪宣機場主體工程將於明年竣工驗收……隨著一個個重大工程的不斷竣工,蕪湖交通正在經歷著一場華麗的蝶變,與此同時,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也讓交通更加親民,普通民眾人人都能享受到交通發展帶來的紅利。


因港而興

江城打好通江達海牌

蕪湖擁有通江達海的區位條件,發展水運成為蕪湖打好交通「先手牌」的關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蕪湖長江大橋、二橋相繼通車;青弋江上建起了十餘座橋樑,江南江北、城南城北便捷通達,為提升城市發展提供支撐。在蕪湖,長江和蕪申運河、合裕線,構成蕪湖「十」字型主航道框架網,因港而興的蕪湖,將隨著通江達海的水運能力日益增強,更加奠定了在全省的領先地位。

近年來,我市以安徽港口運營集團落戶蕪湖為契機,全力推動建設江海聯運新樞紐。目前全市共有航道29條,航道里程728.9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Ⅲ級及以上)190.3公里,先後實施的蕪申運河、合裕線航道整治工程一共44.2公里,完成投資52億元,大大改善了我市的水運基礎條件。此外,我市還全面推進港口資源整合和港航企業合作,開通「一主兩翼」航線,即蕪湖港至上海洋山碼頭「點對點直航班輪」,合肥、安慶、池州、銅陵至蕪湖港「港航巴士」,打造長江下游貨櫃轉運中心,力爭全年貨櫃吞吐量突破百萬標箱。同時,發揮內河最大船舶交易市場的優勢,重點發展船舶交易、船用商品、船員服務,航運代理、綜合物流等,推動政務、服務、信息三個集中,規劃建設國內最大的內河航運要素大市場。

蕪湖依江而建、枕水而居,境內水網密布,交通瓶頸首先要解決過江通道問題。曾幾何時的長江天塹,目前市域內已建成跨江橋樑3座,商合杭大橋和城南過江隧道建設正酣,泰山路長江大橋前期工作正在推進。青弋江上,結合蕪申運河航道整治,投資10.9億元對沿線10座橋樑按照「一橋一景」進行改擴建,城南和主城區過江交通實現無縫連接。

基礎設施

從數量優先到品質驅動的嬗變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蕪湖公路經過70年的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蕪湖是國務院「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確定的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走廊節點城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首當其衝的便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十三五」以來,蕪湖聚焦通道建設、通行能力提升和等高對接三個方面,完成投資162億元,努力打造外快內暢的綜合交通體系。

高速公路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公路運輸通道,在當今社會經濟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是交通建設的骨幹,我市圍繞「兩環九射」高速公路網建設,加快高速公路網化擴容。目前,我市境內已建成G50沿江高速、G5011合蕪宣高速、G4211蕪馬高速、S11巢黃高速、S32銅南宣高速、S28蕪溧高速、S22天潛高速等七條高速,通車裡程為284公里,路網密度4.7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我省位居前三。預計2022年「兩環九射」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將有效促進長三角地區城際快速通行。

與「大動脈」的高速公路相比,農村道路無疑是交通的「毛細血管」,這一個個毛細血管的建設,對全面脫貧、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蕪湖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9648公里,其中縣道1057公里、鄉道2855公里、村道5736公里,農村公路密度達到160.1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44個鄉鎮均通三級及以上公路,643個建制村均通不低於4.5米寬的硬化路。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分別成為安徽省「城鄉道路一體化示範縣」,蕪湖縣、繁昌縣更是先後獲得安徽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作為我市交通建設的「大頭」,普通國省幹線公路方面建設,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截至目前,我市公路總里程為10984公里,公路路網密度183.4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國省幹線1053公里,國道5條,均實現了一級公路或快速化公路改造,G205南陵段更是全省唯一一條快速化通行的國道,作為省交通運輸廳「十四五」期間主推的標杆示範工程;市區幹線公路品質進一步提升,城市位移更加便捷通暢,經過十年砥礪前行,連接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的弋江路共建設13座立交,實現全線快速化通車,時速從不足20公里提升到60公里,極大地緩解了過境車輛通行壓力。

擁抱創新

「管控管制」邁向「共治共享」

70年來,蕪湖交通運輸業越來越強,從破舊單一到節能環保,從人工操作到智慧服務,「管控管制」邁向「共治共享」。長三角交通一體化要求堅持創新驅動,建設交通科技創新高地。在這個創新的時代,蕪湖沒有因循守舊,對於新生的交通業態,更沒有簡單地「叫停」,而是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態度,用「網際網路」思維撬動「放管服」改革,探索出具有蕪湖特色的行業監管模式。



新生事物的網約車,從管理形式到從業主體等,都與傳統計程車行業迥異,針對網約車的特點,蕪湖創新提出「一個安全底線+三個有利於」 的網約車治理改革,在全國引發廣泛關注,被國研智庫評為「中國樣本——改革開放40周年經典案例」。通過改革,建立起了「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司機和車輛」的監管模式,督促平台建立有效的內控機制,落實平台在安全、經營、服務方面的主體責任,最大限度地發揮平台經濟的自發活力和自治能力。同時,引導成立由滴滴公司、共生物流、哈羅單車等交通運輸新業態領軍企業,組成蕪湖交通新經濟產業聯盟,制定行業章程和自律倡議,充分調動網約車平台、線上物流、共享單車企業自律自治,促進行業協同發展。

在網際網路時代,蕪湖更是不斷在「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方面大膽探索,以群眾有改革獲得感為目標,積極推進數據共享,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努力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 只進一扇門、只需一張網、最多跑一次。試行市縣同權、全城通辦;推行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諾制;拓展延伸服務,提供延時、預約和直通車等個性化定製服務,將服務向B端和C端延伸。

70年風雨兼程,70載春華秋實。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未來的蕪湖交通事業期待描繪出新時代發展的新畫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ScveG0BJleJMoPMTY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