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一個重大新發現!科研人員在曾經搜集到的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琥珀化石,這裡頭有一隻沉睡了一億年的花蚤!
科研人員對這塊琥珀花蚤進行了長達2年的研究,由於觀察難度大,研究人員使用了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和顯微CT技術才得以觀察到花粉顆粒和花蚤結構。
它的下顎須末端膨大似一把鏟子,可以傳播花粉,並且發現了它身上至少留存62枚花粉顆粒。
這個琥珀花蚤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呢?
被子植物(開花植物)是現在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類群,許多被子植物正是藉助昆蟲來進行傳粉。據化石記錄顯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湧現,達爾文將這一"反常現象"稱為"討厭之謎"。
因此,昆蟲傳粉被認為是白堊紀中期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一個關鍵因素。
對於古生物的研究範圍,儘管白堊紀中期昆蟲和被子植物的種類已經較為豐富,但對於昆蟲給花傳粉這種行為的起源,我們一直缺少直接有力的證據,這一次的發現就填補了這個空白。
如何判定琥珀化石的年限?
其實不難!保存琥珀的這一層岩石的裡面有一些火山岩,通過火山岩里的一種礦物質——鋯石礦物,通過其中的同位素比例,就可以就計算出當時沉積的年齡,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大概是一億年前!
這是世界首次發現的最早記錄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此之前,最久遠的直接證據是來自德國的蜜蜂及花粉化石, 被子植物昆蟲傳粉的時間約4800~5600萬年前,肯定了蜜蜂是當時很重要的一個傳粉昆蟲。
而琥珀花蚤這一發現再次把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機制往前推進了5000萬年,也解答了達爾文的"討厭之謎"——被子植物在1億年前為何大爆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KR6am4BMH2_cNUgyk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