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夜讀 | 真正強大的人,都懂得取悅自己

2019-11-04   荊楚湖北大視野


詩人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船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可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原來我們自己也有資格裝飾「別人的夢」。

畢淑敏指出了緣由,我們從小的教育是,「我不重要。」

因而,我們並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坐標,沒有創造出自己的底氣。

如一葉浮萍,風也好雨也罷,一點點外力下去,浮萍就變得暈頭轉向。

在眾口難調中迷失自己

認識自己前,總有太多阻礙。

曾有一人跑去深山裡的寺廟,鬥志滿滿的想有番作為。

禪師就問,你到這兒來幹什麼?

那人回答,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不客氣地說,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而「修自己」是最難的,我們有時看不到內心的自己。

佛家有言,「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並非不可得,只是在眾口難調中迷失了自己。

只有掙脫出他人的期待,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悅己之人,自有光芒萬丈

對自我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夠專注很容易就荒廢。

但是,我們太容易被不相干的人影響了。而內心堅定的人,卻不會輕易改弦易轍。

莫言小時候經常被人嘲笑外貌,為此他常常流淚,幸虧有母親提醒他說:

「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裡?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

年輕時,我們會因為外貌或自傲或挫敗。等到年紀漸長我們才明白,悅己是一個人「迷人」的開始。

到了那個階段,即使有缺點,也會變得可愛起來。

那時,修養早就「外化」為氣質,誰還會在意容貌?

取悅自己,是為了成全自己

莊子的一生,物質並不富足,經常有了上頓沒下頓。

但當楚威王以厚禮相待,請他做楚國的相國時,他還是毫不可惜地拒絕了。

因為他太懂自己了,相比委身於「銅臭」里,他有更高的追求。

東晉時,有兩位名士,一位是大司馬叫桓溫,另一位是將軍叫殷浩。

兩人都名聲在外,大家很喜歡拿他倆去比較。因此,桓溫一直很想勝過殷浩。

有一次,桓溫問殷浩,到底他們之間誰更強些。

只見殷浩搖了搖頭說,「我跟自己打交道很久了,不和別人相比,寧願做自己。」

這是一種強大的自信,無需與他人相比,便能堅持「走自己的路」。

但對我們來說,「悅己」會是一個漫長的探索。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始,不如看看梁文道的建議: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