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實施「強基計劃」....

2020-01-17     南京本地寶

之前,網上一直流傳著「取消自主招生」的消息,但是一直沒有官方文件出台,很多家長也在詢問這一消息是否屬實。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表示: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並且,從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趕緊和橙子一起看看吧!



文章內容比較長,橙子先幫大家把重點出來:


1、2020 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2、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名單(36所一流大學A類)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3、招生專業

強基計劃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4、招生程序

5、成績

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得低於 85%)。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6、培養模式

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可單獨編班,實行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意見原文(部分)

01試點定位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02招生學校和規模

起步階段,在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範圍內遴選高校開展試點。相關高校可向我部申請並提交相關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我部組織專家綜合考慮高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質量、科研項目及平台建設情況、招生和人才培養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則,研究確定強基計劃招生高校、專業和規模。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高校要與各地教育部門充分溝通協商,統籌考慮國家政策與導向、招生定位和培養要求、各地高考綜合改革進程以及中學素質教育推進情況等因素,合理確定在各省(區、市)的強基計劃招生名額,並在各省(區、市)的分省計劃中安排。


03招生辦法

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高校根據有關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制定強基計劃的招生和培養方案。符合高校報考條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請參加強基計劃招生。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在各省(區、市)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

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得低於85%),根據考生填報志願,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有關高校要認真研究制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並在招生簡章中提前向社會公布。

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後,由高校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對考生進行嚴格考核,達到錄取標準的,經高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核准後予以破格錄取。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04培養模式

招生高校要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制定單獨人才培養方案和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的高校,要加強對人才培養的統籌。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可單獨編班,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實行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

暢通成長發展通道,對學業優秀的學生,高校可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

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本科階段培養要夯實基礎學科能力素養,碩博階段既可在本學科深造,也可探索學科交叉培養。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台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吸納這些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進行人才培養的機制。

強化質量保障機制,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對進入強基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科學分流。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資料庫,根據質量監測和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持續改進招生和培養工作。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和指導,積極為關鍵領域輸送高素質後備人才。教育部將加強對強基計劃的政策支持。


05嚴格規範管理

高校強基計劃招生工作全程接受本校紀委監督,並建立申訴途徑和舉報機制。嚴格組織高校考核,按照國家教育考試有關要求組織實施。

筆試、面試安排在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進行,試題按機密級事項管理。面試採取專家、考生「雙隨機」抽籤的方式,過程全程錄音錄像。完善信息公開公示,落實教育部、省級、校級三級信息公開制度,合理設置公開範圍,規範公開內容,主動接受監督。嚴肅查處違規行為,對於違規違紀行為,按照《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嚴肅處理。對於因疏於管理,造成考場秩序混亂、大規模舞弊、招生嚴重違規的高校,取消其強基計劃招生資格,對相關責任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追責問責。


看了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

對於強基計劃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但是還會有一些疑惑:

比如說強基計劃和原自主招生有什麼區別?

哪些學生可以報考?……

「強基計劃」官方答疑來了


1、強基計劃和原自主招生有哪些區別?

一是選拔定位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而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二是招生專業不同。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專業範圍;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安排招生。

三是入圍校考的依據不同。自主招生的入圍依據主要是考生的申請材料;強基計劃的入圍依據是考生高考成績,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四是錄取方式不同。自主招生採取降分錄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線;強基計劃將考生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順序錄取,體現對學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五是培養模式不同。相關高校對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在培養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將實行小班化、導師制,並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暢通學生成長發展通道,實現招生培養良性互動。


2.強基計劃對於極少數具有突出特長的學生有什麼特殊考慮?

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後,由高校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對考生進行嚴格考核,達到錄取標準的,經高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核准後予以錄取。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3.為什麼將強基計劃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發布後?

強基計劃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發布後,是因為高考成績在強基計劃錄取中將起到兩方面重要作用:

一是作為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強基計劃取消了競賽證書、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高校考核條件的做法,以學生高考成績作為依據。

二是作為錄取的重要依據。強基計劃改變原自主招生「降分錄取」的做法,高校將考生的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摺合成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體現對學生更加全面綜合地評價。其中,高考成績的占比不得低於85%。


4.強基計劃在人才培養上有什麼新舉措?

強基計劃將積極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單獨制定培養方案。高校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可單獨編班,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實行導師制、小班化培養。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後原則上不得轉到相關學科之外的專業就讀。

二是暢通成長發展通道。對學業優秀的學生,高校可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三是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台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吸納這些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

四是強化質量保障機制。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對進入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科學分流。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資料庫,根據質量監測和反饋信息不斷完善招生和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和指導,積極輸送高素質後備人才。


你有什麼看法?


▌說明:本文由南京本地寶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

▌來源:南京發布

▌編輯:南風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評論、收藏、轉發、點贊。獲取更多南京本地資訊消息和辦事指南,敬請關注【南京本地寶】頭條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AEytm8BUQOea5Ow_H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