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爾
編輯|文刀
近日,有用戶反饋,充入數字資產交易平台牛頓的幣「易進難出」,不少投資者認為被騙,開始維權。
成立於今年8月的牛頓(Newton's law)在投資者印象中「路子很野」,開創了「UPOS萬有引力」的運營機制:用戶充值某幣種到該交易所的「解封區」,初始幣價是其他交易所幣價的「N倍」。隨後投資者發現,充幣容易賣幣難,所有幣需全部鎖倉,只有再充入USDT進行交易才能逐步解封。
今年10月,這家交易所還出現關閉提現通道、私自凍結用戶USDT的情況,一些用戶已經開始為自己的資產自由而擔心。
近期,上海、北京兩地的金融監管部門先後針對虛擬貨幣交易所出台了整頓通知。山雨欲來,大大小小交易所的平台幣齊齊下跌。《北京商報》將監管動向解讀為「圍剿交易所」,該媒體引用法律人士的說法稱,「對中小型涉幣交易所的打擊可能會是『首選』。」
此前,差異化經營「幣股交易」業務的BISS交易所已被調查,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一些劍走偏鋒的小交易所如同在走鋼絲。
剛登非小號兩月即下架
10月24日,國家鼓勵區塊鏈發展的政策出台後,監管部門再次對虛擬貨幣行業投入整頓行動。
11月15日,上海市金融穩定聯席辦和央行上海總部聯合印發《關於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排摸整治的通知》,要求各區整治辦,對從事虛擬貨幣相關活動的企業進行摸排,並督促企業立即整改退出;不僅是上海,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也發布相關風險提示,指出在京經營交易所屬於違規行為。
滬、京兩地釋放出加強監管數字資產交易所的信號,主流媒體所言的「圍剿交易所」或許不誇張。近幾日來,投資者紛紛選擇賣幣避險,各交易所平台幣齊齊下跌。
數字資產數據服務平台非小號也對交易所的數據收錄選擇謹慎。11月12日,非小號宣布下架牛頓、GGBTC、MGEX、BIBIT 4家交易所,理由是「三個工作日內無法取得聯繫」。
非小號接連下架4家交易所
檢索過往的信息,牛頓在今年9月15日和非小號達成「戰略合作」,信息被收錄。僅不到兩個月時間,牛頓就被非小號單方面下架。
牛頓官網顯示,這家交易所成立於今年8月,是「全球首創的高頻解封數字資產交易平台」。相比一年前火爆的交易挖礦,這家平台的運營模式之一是「交易解封」。
有公開信息顯示,憑藉這一玩法,牛頓曾用短短43天時間,24小時成交量超越幣安、OKEx等一眾老牌交易所,躍居全球第二。
投資者陸凱告訴蜂巢財經,當時覺得這個模式很新穎,幣充進來就翻好幾倍,一點點交易解封再賣出就好了,穩賺不賠。
抱著這樣的想法,陸凱成為了牛頓交易所的用戶,現在,他很後悔當初的決定。
用戶資金「易進難出」
陸凱知道牛頓是因為一個名為VGO的代幣。
9月6日,牛頓交易所宣布開啟解封區交易板塊,同時上線VGO,並開放VGO/USDT交易對。解封區是牛頓運行「UPOS萬有引力」運營策略的關鍵。和其他交易所的交易區不同,凡是解封區上的代幣,初始價格都是其他交易所市場幣價的N倍。
換言之,用戶從其他交易所充值代幣進來,帳面財富就會直接翻倍,但想要把錢提到自己的口袋並不容易。
據牛頓官方介紹,用戶充值VGO進入解封區,會全部鎖倉凍結。解鎖只有一個辦法,即充值USDT併購買解封區內的高價VGO,再通過頻繁交易,逐步解鎖VGO。每天最多解鎖比例有上限,這個上限「由項目方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使用USDT購買VGO也有限制,交易被分成2個部分,50%可以自由交易,50%只能掛高於買入價萬分之一的賣單來交易。如此一來,VGO初期實現了「只漲不跌」的盤面。
UPOS玩法示意圖
牛頓的「萬有引力」模式造成了一個奇觀。9月6日當天,其他交易所VGO報價1.75元,而牛頓交易所中的VGO達到了11.2元,為市場價格的6.4倍。
陸凱被高倍的回報所吸引,從其他交易所購買VGO並充到了牛頓。起初,刷交易量的人很多,他回憶最快的時候5天就能回本,VGO最高漲到了28元,比市場價高了十幾倍。
此時陸凱發現,隨著VGO的價格越來越高,解封的速度也越來越慢,「因為有一部分賣單要高於實時成交價,但價格太高了,逐漸就沒人去接盤,經常幾個小時都賣不掉。」
隨著解鎖的低成本代幣越來越多,VGO最後也沒能「只漲不跌」。11月19日,VGO在牛頓交易所報價2.15元,相比高點跌超90%。
價格下跌,套牢了不少高位入場刷量的人,陸凱也是其中之一。目前,牛頓上的VGO價格仍是市場價格的4倍多。陸凱覺得,他的幣即便全部解鎖,賣出後也不能回本。
陸凱已經沒了當初「穩賺不賠」的耐心,反而發現自己是「充幣即被套」,「這種模式和內盤交易的資金盤做法沒差別,都是先進場的人割後進場的人。」
強換用戶USDT遭維權
除了解封難之外,陸凱也擔心這家平台團隊的行事風格。
10月19日,牛頓發公告稱,為解決場外交易價格混亂的現象,暫時關閉場外OTC通道,導致導致用戶無法提現出金,一度引發投資者恐慌。後來,牛頓又恢復了OTC交易,陸凱為此捏了一把汗。
10月下旬,牛頓發行了平台幣NT(奶糖),而後將解封區的所有幣種都移到了NT交易對下面,並下架了USDT相關交易對。這意味著,用戶要繼續刷量解封,必須要去兌換NT來操作。
11月11日,牛頓又發布公告稱,為確保用戶有足夠的NT進行「萬有引力」解封,將目前平台所有USDT置換成NT。之後,多名用戶反饋,自己的USDT被平台私自凍結。
限制交易自由和資產出入自由的牛頓,讓陸凱越來越擔心,「萬一跑路,錢肯定拿不出來了。」
據了解,目前很多虧損嚴重的用戶已經組建了一個維權群,想向牛頓討個說法。陸凱透露,現在維權者只能通過交易所的工單與客服交流,但得不到有價值的回覆。
維權者與牛頓客服溝通截圖
因UPOS模式火了一把的牛頓又因「模式」無法玩下去,遭到用戶倒戈。
在牛頓之前,曾有不少交易所用差異化的運營方式占道,迅速崛起。但「個性化」的突圍方式在當前的監管環境下難免成為導火索。
上個月,以「幣股交易」為招牌的BISS交易所就被警方查封。有業內人士認為,「交易所差異化運營是商業套路,但走野路不能『野得沒邊』,尤其不能觸及法律和政策的紅線。」
上海、北京的監管部門先後整頓、預警,大大小小的交易所無法逃離監管視線。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表示,兩年前央行等七部委叫停ICO的情形歷歷在目。而在目前這輪清理整治行動中,打擊重點預計還是會集中在集資詐騙、非法經營等罪名,對於地方上中小型涉幣交易所的打擊可能會是「首選」。
風雨欲來,劍走偏鋒遭至用戶維權的「牛頓們」顯得十分危險。
互動時間
監管趨嚴,你認為小交易所是否還有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