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療法是什麼?

2019-08-05   西安市第四醫院

​​捏脊療法是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推拿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範疇。最早的捏脊手法記載於近兩千年前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其卷一《治卒腹痛方第九》中曰:「使病人伏臥……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



捏脊是在後背的膀胱經和督脈上操作的,上捏脊是從長強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

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上幾個主要穴位都是昇陽的穴位。根據經絡按摩「順經為補,逆經為瀉」的原則,順督脈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昇陽,屬補法。

下捏脊順序跟上捏脊相反,逆瀉督脈,有清熱瀉火通便之效,屬於瀉法,平時多用於實熱症比如發燒或便秘的治療,極少用於平時保健。

實際運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單用推背代替。比如實熱症的小兒發燒,推拿完手上的穴位後加推背(從大椎穴推至長強)至皮膚發紅髮熱,能有效加快退燒速度。



上捏脊能調動一身陽氣,陽氣升,可溫腎健脾,令脾、腎得以運化,同時,捏脊經過後背膀胱經上一系列重要腧穴,對腎、脾、肺都有直接影響。

因為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補陽氣,所以更適合虛寒證為主的積食、便秘、腹瀉、感冒等症狀,對於素體陽虛的孩子而言,陽氣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會增強,胃口也會變好。

而對於實熱證或陰虛內熱症就不適合經常上捏脊,否則會越捏內火越重,就很可能會出現便秘加重,口舌生瘡,盜汗加劇,晚上睡覺煩噪甚至發燒的副反應。



上捏脊大補陽氣,會助熱,熱就會促使身體機能加速運化,因此要根據孩子體質不同適可而止

每日不可多捏,一般3-9遍就可以,多捏無益。

捏脊療法是以中醫的陰陽、氣血、經絡學說作為理論指導,並以中醫的辨證施治為原則的傳統推拿法。其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經絡主要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素問》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脊背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會,精氣之所注,經絡氣血之總歸,捏脊療法通過捏拿患者的脊背,振奮其陽氣,推動全身氣血之運行,調整全身的陰陽之氣,來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脊柱為督脈循行之主幹,《難經》曰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主風府,入屬於腦。」督脈稱為「陽經之海」,其統攝一身之陽,全身陽氣的運行無不與之有關。




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脊柱兩旁,中醫認為「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藏,外絡於肢節」,內臟與體表密切相關。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曾說:「太陽一經,包覆肩背外為周身之綱維,內連五臟六腑之肓腧,此諸陽之交會,猶四通八達之渠也,故風寒之傷人,必自太陽經始。」從中可知太陽經在聯繫內外,溝通體表與臟腑方面的主導作用。通過捏脊療法可以使陽經之氣血達於陰經,陰經之氣血達於陽經,使在里之氣血達於肌膚,在表之氣血達於臟腑,全身氣血條達,臟腑調和,經絡疏通,疾病得愈。

注意事項


1、年幼患兒首次捏脊手法不宜過重,可取提捏之意但不真正將皮膚捏起,重複6~12遍,至脊背部皮膚微紅,儘量避免患兒哭鬧;

2、捏脊前宜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

3、捏脊療法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等諸多好處,且具有強健身體作用,但並非適用於所有兒童,仍需辨證使用。燥熱體質(便秘、口臭、舌質紅)的患兒禁用。

4、捏到大椎一定要提兩下。

5、到大椎後一定要向下抹。

6、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7、捏完五遍後,要用手掌從上向下來回搓幾遍,令其後背發紅髮熱。

8、最後還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什麼時候捏脊效果好?


什麼時間上捏脊最合適呢?按一天時辰來看,最好是早上,早上旭日東升,也是人體一身陽氣生髮之時,此時上捏脊順應了大自然規律,效果也會比較明顯。

而晚上是養陰的時間,原則上不可上捏脊,否則昇陽傷陰,反招實熱病患,有些家長反應晚上給孩子上捏脊後睡眠變差甚至煩噪不安,就是這個原因。

按照一年時辰看,最好是春、夏,冬季應以藏陽為主,上捏脊會造成陽氣外瀉,而且因為冬天較冷,陽氣外瀉就易感染風寒,所以原則上冬季不宜捏脊,父母一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