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園:講講簡單的圖片後期技巧吧

2020-10-19     高達

原標題:學園:講講簡單的圖片後期技巧吧

這算是粉絲微信發來訂的內容吧。

原因是粉絲覺得拍照的質量還是太差,或者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因此就……

咱們就開始聊下後期吧。

先交個底,雖然iN在拍照方面覺得自己還不錯,但是後期iN也不是特別大的強項。

原因就在於iN自己拍照基本上不會有後期的過程。這主要是由於在拍攝真正的商業片的時候iN直到現在還是依舊強烈的依賴於反轉片。

這是一種在底片上就可以呈現出正確顏色的膠捲。這種膠片在出片和照排的時候基本上也就完全依賴於正確的曝光了。或者乾脆直接放到幻燈機裡面投射到牆面上看。由於這種膠捲的寬容度低,因此後期也就真的沒啥可調節的餘地。

所以所謂的後期修補不如在前期拍照的時候就將照片拍對。

但大夥基本上現在很少會接觸反轉片,大部分照片都是依靠手機或者數位相機拍攝的,這裡咱們說幾個小的後期技巧來提升下照片的品質。當然了還是那句話後期並不是真提高照片品質的方式,最重要的依然是前期的正確拍攝。

隨便從網絡上找了一個高達模型的照片。

首先iN自己會覺得照片的暗部缺失太多,並不會有很多的暗部細節。這裡就可以通過曲線調節來提升一下暗部細節。

提升暗部細節直接使用PS的曲線功能就可以達到。曲線的工具實際上是一個換算工具。將不同明暗度進行相應換算,使之輸出你希望的明暗度。

通常想看到更多的暗部細節其實直接降低一下照片的寬容度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iN經常組的方式並不是利用曲線調節的方式,而是直接將暗部和亮部掐頭去尾。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圖片的色彩分布和中間明度的細節感。其實我們看照片更多的是看中間明度的部分,這樣也就在調節的過程中所犧牲的圖形細節也就較少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說明一點:任何的對原始圖像的修改,其實都是在破壞原始數據的細節,這裡就捨棄了暗部分和亮部的部分數據。但是圖片的中間亮度的區域就被打開了,而呈現出更多的細節過度。

但是iN還覺得這張照片的銳度還是不足。在很多的時候大家會使用PS的銳化功能對照片的銳度進行提升。但這張方法有點會增加畫面的雜色。

iN會用的方法稍微麻煩一點點。拷貝一個圖層。

在頂部的圖層上使用高反差保留這個濾鏡。這時候畫面會變成黑白灰色調。

但畫面的細節部分則已經完全保留起來了。這時候使用圖層的疊加、強光或者柔光功能對兩個圖層進行疊加,就可以保留出照片中銳度較高的部分整體提高畫面的銳度。

出來的圖片也就是上圖了。

但是這張圖還是不是特別滿意,關鍵是光線的效果上還是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效果。這時我們可以略微的調節下光線。

例如我們加一個倫勃朗光吧,照亮一點模型的上部分。整個畫面用漸變工具畫出黑到白的過度。用這個圖層疊加一下下面的圖層。

這時候整體的圖片看起來是這樣的,上部分明顯有些過亮,而下部分明顯有些過暗。

這時調節圖層的透明度(強度),例如將光線的透明度調節為14%,這個數值是隨便設置的。我們就可以得到上圖。

兩張圖對比一下:

左邊是原始圖,右邊是調節過的圖片。我們從感官上會發息右邊的圖會更硬一些,有更多的細節感。但其實,由於一通折騰,真正的圖片細節其實消失掉了,只是我們感覺右邊的圖細節更多而已。

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攝影或者後期小白就會和前麵粉絲提到的不懂但會挑很多無關的東西。其實呢大可不必,畢竟每個人有自己的攝影和作圖的傾向。做出的圖也「只不過和你的想像不太一樣而已」。

關鍵的要點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攝影製作流程,流程化的輸出基本上也就可以決定了這個攝影者的本身後期風格。

再多一嘴吧——後期修補不如在前期拍照的時候就將照片拍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yTjP3UBd8y1i3sJX28q.html


【佳作】FREEDOM

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