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政務中心體現城市形象,是政府窗口、市民之家,在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發揮著「主力軍」和「排頭兵」的作用。陽泉市啟動市政務中心新址搬遷工作後,辦公面積2.5萬平方米的新政務中心於5月28日正式啟動運行,記者日前來到這裡,圍繞全市「比安慶、找差距、謀對策、抓落實」活動主題進行採訪——
在全市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市黨政代表團赴安慶考察學習,帶著問題取經,通過對比安慶,更好地查擺我市的問題。本報專訪市行政審批局局長王騫元。他說,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效」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打造「六最」營商環境,取得了多方面的改革成效,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但對標先進、對比安慶,困擾我市營商環境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一是改革措施的推進落實不平衡。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省政府每年年中都要召開一次「放管服(效)」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對改革工作進行年度總結安排。從我市「放管服效」改革任務分工方案來看,安排的重點改革任務就有4大方面72項之多,幾乎涉及到市縣兩級所有政府部門,其中市級牽頭部門就達14個。但在改革推進過程中,部門之間、縣區之間,不同改革措施的落實方面,從思想認識、任務認領、措施落實到改革成效,都有程度不同的差別。一些條線主抓的事項,如商事制度改革、辦稅服務改革、公安便民服務改革、不動產登記改革等頂層設計好,推進力度大,取得效果就比較好,群眾和企業的體驗度、獲得感都比較強。但在其他許多與企業群眾關係密切的事項上,大家往往抱守傳統思維定勢和行為慣性,習慣於拿本部門條條框框說事,坐等上級出台政策,改革任務落實遲緩。
二是「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推進慢。營商環境涵蓋政策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等多個方面,但政務服務環境首當其衝、至關重要。去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和《進一步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兩個重要的統領性文件,指明了政務服務改革的目標、方向和任務。但對表對標,我們的差距還很大。比如:「信息孤島」「數據壁壘」成為長期制約我市政務服務信息化、智慧化的最大瓶頸。國務院要求政務服務事項「上網是原則、不上網是例外」,但目前我市僅有71%審批事項、410條公共服務事項進駐網上平台,而且網辦方式單一、網辦鏈條不長、服務深度不夠。國務院要求除對場地有特殊要求的政務服務事項,進駐政務大廳必須做到「應進必進」,但我們一些部門仍存在不願進、被動進或進駐事項授權不到位、群眾辦事兩頭跑的問題。向開發區放權授權,某些方面還存在就放而放、一放了之或不精準、不到位的傾向。「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已經成為全國政務服務改革的普遍性理念,而我們面對審批服務事項「減層級、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優流程」的要求,仍故步自封、抱殘守缺,堅持上面怎麼定、我們怎麼做,不願創新、不會創新、不敢創新。
三是重點領域改革創新亮點少。企業開辦登記,我省綜改示範區、晉中市政務大廳、晉中開發區等地以及我們去考察的安慶市都已經實現3天「跑完」從設立登記(含名稱預先核准)、印章刻制、首次發票申領全流程,其核心是實施聯合審批、提供綜合幫辦服務。但我們的承諾時限仍然為5天,信息二次錄入的程序還很繁瑣。不動產登記雖然提前實現抵押、註銷、查封登記3個工作日以內,轉移登記5個工作日以內辦結的目標,但「網際網路+」水平還較低,與水電氣暖等公用服務單位手續辦理的協同化、便捷化程度還不高。一般工業項目、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減到45天、100天的任務依然繁重,特別是在政府統一提供建設條件、統一提供服務事項和對審批流程4個階段實行「一家牽頭、一窗受理、並行辦理、集成服務」方面,制度機制、服務能力都有較大欠缺。項目落地所需農用地轉用徵收、開發區平台打造、「標準地+承諾制」推行以及中介服務、區域評估、聯合評審、聯合驗收等多個環節和方面的改革,力度和進展都還不夠大。縣區政務大廳承載能力有限、進駐部門和事項不全、部門協同機制不到位、服務人員數量和能力不足等問題普遍比較突出。
四是優化營商環境還未觸及全方位。從工作推進上來看,下列問題亟待解決:第一,統籌謀劃、協同推動的力度不大。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營造「六最」營商環境,是全方位、系列化的任務,涉及方面多、部門多、難點多,既有思想觀念束縛、又有體制機制制約、還有固化利益藩籬,必須形成黨委政府統籌抓、主責部門牽頭抓、相關部門協同抓、市縣兩級一齊抓的工作格局,加強目標倒逼、督察問效、考核激勵。第二,對標找差、爭先進位的氛圍不濃。「人人都是陽泉形象,人人都是營商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強烈共識。與先進地區相比,人家倡導「法無禁止即可為」,我們抱守「法無授權不可為」;人家的創新經驗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政策,我們仍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人家見第一就爭、見獎盃就奪、見紅旗就扛,我們面對新生事物不以為然、不以為意、不痛不癢。第三,便民利企、破除沉珂的擔當不夠。對企業和群眾辦事難、辦事繁的問題缺乏真情實感,對如何便利企業群眾「辦好一件事」,不去主動自我革命、刪繁就簡,而是先從部門本位出發,搬著政策規定說事。第四,突破瓶頸、順勢而為的方法不多。創優政務服務環境的關鍵是解決部門間信息不共享、業務不協同的問題,這也是造成「奇葩證明」「循環證明」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所在。必須順應「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再構機制、再造流程,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敞便利之門。
安 慶
安慶市打造「慧辦事、慧審批、慧監管」智慧政務新模式,網上可辦事項達到95%,第一批32個事項實現「全程網辦」。
安慶市依託政務雲平台及人口庫、法人庫、證照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推動政務信息數據「一次匯聚、多次共享」,累計提供數據交換800餘萬條。
安慶市梳理並實現「進一門」事項1146項(拆分成「顆粒化」最小運行單元1915項)。
安慶市在政務服務平台和大廳開設「長三角一網通辦」專欄、專窗,實現30個企業事項、21個個人事項在滬、浙、蘇、皖的14個城市跨區域通辦。
2016年初,在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對全國288個地級市的政府投資審批改革進行的績效測評中,安慶市獲第一名佳績,企業開辦審批壓縮在1個工作日辦結。
陽 泉
我市政務事項網上可辦率年底將達到80%,網上辦事深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我市市級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正在建設當中,需要儘快打通各部門政務信息系統,並和省級平台對接。
我市政務大廳新址啟用後,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便民服務「三位一體」的格局正在形成,「一窗受理」模式初步構建,尚需進一步提高政務服務的標準化、協同化、精細化水平。
我市「四級」便民服務體系正在構建,政務事項「移動辦、自助辦、就近辦、多點辦」的模式需要加快拓展。
我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正在推進,需要加快流程優化、機制再構、部門協同,商事制度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
比安慶 謀對策
如何補「短板」
「要想提升營商環境,就必須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市行政審批局局長王騫元指出,無論多大的困難和多嚴重的問題,都需要一條一條擺出來,只要拿出客觀公正的態度,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題。針對下一步的打算,王騫元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規劃。
第一,要進一步明確優化環境、深化改革的目標。要建設一個體系。下半年,要在每個縣區打造2至3個社區(村)便民服務示範點。特別是通過「政銀合作」模式,與郊區農信社聯手打造以「網際網路+政務+金融」為特色的「暖陽陽金服驛站」社區便民示範品牌。
打造兩個平台。以全市政務信息數據整合共享為契機,進行「政務服務平台」功能升級,並與建行合作開發上線「泉好辦」政務服務手機APP,拓展「網上辦、移動辦、自助辦、就近辦」渠道,增強群眾和企業辦事的智能化、便利化體驗;建立市縣(區)統一的「12345」政務熱線平台,構建我市政務服務總客服。
優化三項服務。市縣(區)兩級政務大廳,要圍繞企業開辦設立、投資項目審批、社會民生事項,構建「一窗受理」政務服務新模式,通過機制再構、流程再造,完善「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機制。
拓展「四辦」範圍。圍繞與企業群眾密切相關的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再梳理出台一批「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事項清單。
圍繞「五化」創新。推進政務事項標準化,加快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國家、省、市、縣(區)「四級四同」;推進審批服務協同化,從為企業群眾「辦好一件事」的角度出發,優化服務流程,加強部門協同;推進公共服務便民化,進一步梳理拓展事項清單,讓公共服務更加便利可及;推進中介服務市場化,建設中介服務「網上超市」,降低准入門檻,增強良性競爭,提高服務質量;推進監管方式新型化,加快梳理完善「網際網路+監管」事項清單,適時部署開展智慧監管。
第二,要謀劃便民利企、貼心服務實招。要大力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在「一網」方面,年底前,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要達到80%以上。同時,要拓展網辦深度,延長辦事鏈條,推進實現「全程在線、一網通辦」。在「一門」方面,通過「四級四同」標準化清單梳理,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藉助新政務大廳啟用的契機,構建我市審批服務、公共服務、便民服務事項「三位一體」、集中辦理新格局。在「一次」方面,通過線上線下服務融合,推動更多事項辦理實現「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
持續深化「3545」專項改革。與市場監管等部門配合,將企業開辦登記時限全流程規範在3個工作日以內。不動產登記中心進駐政務中心新址後,全面啟動「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和「一窗受理、並行辦理」改革。圍繞一般工業項目、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壓縮至45個、100個工作日目標,與相關部門配合,大力度精簡不合理、不必要的審批事項和前置條件;大力度下放或委託下級機關實施審批;大力度合併辦理審批事項;大力度轉變管理方式,拓展內部協作事項;大力度調整審批時序、精簡審批核准條件;大力度推行「告知承諾制」。
豐富拓展便民利企服務舉措。各級政務大廳要樹牢窗口意識、形象意識、服務意識,從諮詢服務、引導服務、幫辦服務到櫃檯服務,都要確立高的標準和要求,配齊配足必要的自助設備、便民設施,增強群眾的體驗感。窗口人員要轉變觀念,做到群眾至上、服務至上,真正把「店小二」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構建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今年,省政府在全省域開展了營商環境評價工作。待評價報告發布後,要對照評價結果,組織相關部門針對存在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制定相關措施,確實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優、以評促轉」的效果。
第三,要築強統籌推進、協同聯動機制。把「放管服效」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和轉型發展的「牛鼻子」,推動各級各部門按照「四個親自」的要求,加強工作落實。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實行問題導向、改革導向、目標導向,提高抓改革的針對性、協同性和有效性。建立改革事項清單、台帳管理制度,建立月度報告、季度分析、半年小結、年度考評制度,建立工作例會、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注重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和典型。運用「13710」信息督辦系統,強化督辦、通報、問效。聚焦工作重點、定期督促檢查、注重過程考核、增強正向激勵、促進爭先進位。
第四,要展現真抓實幹、務實擔當的作風。7月18日上午,市委書記關建勛到市政務中心調研指導工作。19日,市行政審批局召開本系統全體工作人員會議,傳達學習關建勛書記調研時的講話精神。圍繞關建勛書記提出的政務服務事項要做到「應進必進」;政務服務環節要做到「應簡盡簡」、在「通」「融」「智」三個字上下功夫;抓班子、帶隊伍,打造優化營商環境「主力軍」、爭當為民服務「第一人」三個方面的要求,全體同志談感受、談思想,主動反思,尋找差距,反響強烈。
在「比安慶、找差距、謀對策、抓落實」活動中,市行政審批局梳理形成了隊伍建設、制度建設、業務建設、政務大廳建設4個方面14個具體問題的整改任務清單。進一步細化工作措施,把工作任務清單化、目標化,力求工作推進有倒逼、工作過程能追溯、工作績效可考核;進一步強化工作落實,將改革任務明確到「一局兩中心」每個工作人員,量化標準,規定時限;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制定了《關於工作重心前移加強基層聯繫的實施方案》,實行領導幹部和科室人員聯繫縣區和政務大廳服務窗口制度,加強調查研究,從一線發現問題、尋找措施,指導推動政務改革。
下一步,市行政審批局將啟動服務窗口通用標準制定工作。與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工委共同研究加強政務大廳窗口黨建工作的具體辦法,把「陣地建在一線、把標杆樹在窗口」。組織開展部門「一把手辦事體驗」活動,推動職能轉變,改進工作作風。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科室人員輪流講讀政策業務,促進工作交流,增強部門協同。堅持走出去考察學習、跟班實訓,引進來傳經送寶、對症下藥等方式,強化隊伍能力建設、素質提升。開展政務服務行風監督評議活動,讓市場主體挑錯、人民群眾評價。
記者調查
市政務中心新址正式啟動運行,面積是原來的近10倍,硬體設施提檔升級,經過專業培訓的導服開展便民服務……新的政務中心面貌煥然一新,那麼——
新環境是否帶來新氣象
7月12日至19日,記者多次探訪新政務大廳,看到辦事群眾來來往往,窗口工作人員熱情接待辦事群眾,認真受理服務事項,大廳管理有序,整體運行良好。但是,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鏡頭一
7月12日8點50分,市政務大廳前已有一些前來辦事的市民。「怎麼還沒有開門?」一位剛到的市民抱怨道。「新政務大廳試行『朝九晚五』工作制了,你瞧。」一位早些時候到的市民給他解釋,並指著大門上的告示牌說,「稍等等哇,快開了,我也是來了才看見。」
與舊址相比,新政務大廳離市中心較遠。據了解,他們參照一些外地政務大廳的做法,試行了「朝九晚五」工作時間制度。啟動運行時,在《陽泉日報》和陽泉電視台做過為期一周的告示,現在,政務服務網站首頁上的公告也不見了。
鏡頭二
記者正準備向總服務台諮詢有關業務,卻被一位看起來30歲左右的市民與導服人員的對話所吸引。
這位市民一進門就嚮導服人員詢問道:「請問,這裡交錢可以用微信支付嗎?」導服人員的回答很熱情,但答覆卻不能讓人滿意,她說:「不太清楚,您到上面具體辦業務的窗口問一下吧!」
鏡頭三
新大廳面貌煥然一新,與以前面積狹小的舊址有著鮮明的對比。然而,記者找了半天沒有發現上樓的電梯或樓梯,也沒有任何指示標誌。經過詢問總服務台才知道,電梯在服務台背後。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裡,好多初次來這裡的市民,幾乎都問到了這樣的問題——「請問電梯在哪裡?」
鏡頭四
在一層大廳擺放著一台可觸摸的自助設備,記者想知道這台自助機有哪些功能。點進去,能看到政務大廳的簡介和樓層分布示意圖,但想進一步了解業務辦理流程,操作卻很費勁。據了解,該設備是從舊址直接搬過來的,雖然頁面上有詳細的內容分區,但功能卻很單一,市民只能進行簡單的查詢,運行速度也很慢。
記者正在翻看自助服務機的時候,從樓上下來的一位女士急沖沖地走到了總服務台詢問:「這裡哪兒有打字複印的地方?」當得知周圍並沒有可以提供相關服務的地方後,該女士失望地走出了市政務中心的大樓,嘴裡還不停地嘟囔著:「哎!還得再跑一趟。」
「周邊沒有列印的地方嗎?」記者問工作人員。
該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市政務中心剛剛搬遷,很多配套服務尚未及時跟進。市政務中心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所在,正在協調有關單位解決此事。
「何時能到位?」
「這個不太清楚。」
接下來,記者通過實地查看,發現24小時自助服務區還沒有建成,被廣告板圍擋起來。各樓層也幾乎沒有擺放智能化自助設備,辦事群眾要自助下載表單、列印證明等都無法實現。
體 驗
7月16日下午,記者以辦事群眾身份進一步體驗。
機構改革是前段時間一件大事。機構改革後,許多部門合併,新的職能部門設立,機構改革過渡期的一些職能劃轉問題凸顯,無形之中為市民辦理業務形成了障礙。
在四樓的行政審批服務辦事大廳,記者一進門,就有穿著統一制服的導服人員迎上來。聽說要辦理消防方面的許可,工作人員直接將記者帶到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綜合服務窗口。記者以有工程要辦理相關許可的名義進行諮詢,一位工作人員拿出了市住建局的工作檯帳,交流中得知,現在消防的一些行政許可事項已經劃轉到住建部門,但他們對相關業務還不太熟悉,需要知道辦理業務的具體名稱,才能告知其需要準備的資料。
隨後,記者來到應急局窗口,看到服務事項中列有非煤礦山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危險化學品生產等9大項。但在和工作人員進行交流的時候,卻被告知目前應急局可以受理的事項只有兩大項,其他項已經在機構改革中劃轉到其他單位和部門。
綜合代理窗口是因一些部門辦件數量少而設置的,由入駐該窗口的各部門輪換派人進行業務受理。目前,坐崗的是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他對本部門審批業務如數家珍、非常熟悉,但對進駐該窗口的其他部門事項卻不甚了解,如何辦理難以給出明確的指引。
在商事登記綜合服務窗口,記者諮詢有關問題,市場監管局業務人員對有關事項的回答很熟悉。但當記者問到能否對相關事項辦理給予幫辦時,工作人員回答:「跨部門的幫辦服務還不能提供。」
記者還了解到,在一些部門窗口,市民準備好了相關資料,還應先到局裡的相關科室進行審核。
采 訪
記者在多次探訪市政務大廳的過程中,隨機與辦事群眾和窗口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
在二層社保服務大廳,記者通過觀察和隨機採訪窗口工作人員、辦事群眾了解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兩個中心業務事項多,現在正是業務辦理高峰期。政務中心雖然配備了引導服務人員,但對兩個中心的業務事項並不熟悉,所以存在前來辦事的一些群眾,有時不能直接找到對應的辦事窗口,出現櫃檯前人流擁堵、聲音嘈雜的情況。
在醫保中心服務窗口,記者問一位辦事群眾:「來新政務大廳辦事,感覺怎麼樣?」其回答:「感覺挺好的,就是乘車不太方便。我是陽煤職工,陽煤醫保搬到這裡後,要是能開通礦上到政務中心的公交車就好了。」窗口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南大街和開發區方向也應該增加幾條直達的公交線路。」據了解,現有23條公交線路途經新政務大廳。其中,陽泉公交公司專門從李家莊新村延伸過來3條。
在四層大廳,記者採訪了一位在自助查詢機前查看辦事指南的群眾。記者問:「有沒有在網上申請辦理過審批事項?」答:「暫時還沒有。」問:「平時在手機上辦過哪些事兒?」答:「繳過水電費。」問:「你知道通過手機還能辦理哪些事兒嗎?」答:「養老認證、公積金查詢,這些好像都可以。」
採訪中,不少市民表示,政務大廳的設施條件有了大的改善,這裡的環境更能代表城市開放的形象,配套的停車場等設施也方便了辦事群眾。同時,市民們也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比如行人穿越停車場和辦事大廳之間的公路時,安全隱患大,希望儘快採取架設人行天橋、安裝紅綠燈等措施,保障群眾人身安全;希望儘快完善大樓內外的配套設施……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市政務中心負責人。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家反映的問題都很客觀,由於政務中心新大廳啟用時間不長,很多工作還在磨合當中。比如,大廳管理制度規範,大廳內的諮詢引導服務,自助服務設備的配備,幫辦代辦服務等等。這些事項我們都考慮到了,有的正在實施,還有一些需要協調有關方面共同解決。我們將儘快把存在的短板補起來,真正實現新大廳、新氣象、新體驗。」
來源:陽泉日報